陳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陳氏太極拳有其獨特的健身作用。太極拳的特點就是健身保健的作用,在陳氏太極拳教學中,會專門的講解太極拳對人們有怎樣的療效。下面跟著太極拳一起學習一下吧!
陳氏太極拳的健身
1.改善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消除病灶反饋性影響
神經系統在人體起著巨大的作用,其能夠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以便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太極拳中清靜則為靜功養生之術。
這種靜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從而產生阻止病因病灶反饋信號機制的傳遞,起到糾正修復病灶反饋的惡性循環,抑制病情發展,提高健康水平。心靜勿慮,意守丹田,是鼓動內氣的基礎,是產生毅力的條件。
毅力是練拳的保證,鍛煉持之以恒,就可以從內氣到外形協調一致。使氣沉于丹田,貫于尾閭,環流周身,從而使臟腑得充,周身得養,精力充沛,有利于病變和精神創傷的修復,有利病體的恢復和精神的保養,由于它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完善,使興奮與抑制過程協調,對精神創傷,神經類疾病,如神經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微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提高氣體交換能力
血液承載著人體各器官的營養成分,而心臟則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毛細血管是微循環的物質交換場所。
一個久練拳的人,每分鐘心律在60次左右,這種由于久經鍛煉而得來的心律減慢,延緩了心臟舒張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縮力加強,輸出量增加,提高了心臟的工作能力。
持久鍛煉,內氣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循環功能加強,有利于毛細血管內外的物質交換,促進組織對氧的利用率,減少肌酸的蓄積,減輕疲勞,益于疾病的恢復,特別是對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癥、動脈硬化癥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呼吸下納于腎是氣體交換的重要條件。腎納氣,則是氣沉丹田,腎不納氣則上浮胸中而喘。
太極拳練習中要求呼吸深長均勻柔和,這樣可以增加膈肌和腹肌活動調節,使肺和胸之間的牽張力加大,增加肺活量,增加氧和二氧化碳的彌散能力。
經過長期鍛煉,可使呼吸頻率減少,增強呼吸效果,具體的表現是在練拳時“汗流夾背不發喘”。他對防治慢性肺氣腫有一定的作用,對防治各種慢性肺部病變均很適宜。
3.強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暢通經絡,有利于營衛氣血的通行
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一動無有不動。從內氣的暢通到外形的變化,從五臟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動”中。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及上下相隨。內外結合快慢相間,節節貫串運動都熔為一體。
從臟腑組織到肌體組織、關節韌帶、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動和鍛煉。久而久之,肌肉豐滿發達,骨骼強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物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壓、抗彎、抗脫臼能力。對老年人關節病(關節僵硬,行走坐起不便,足膝萎軟,屈伸無力、骨質增生)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調節陰陽平衡,促進循環系統正常化
陳式太極拳是中國古老的拳種之一,也是目前人們喜愛的健身項目之一。陳式太極拳健身作用主要來源于通過長期演練,可以調節自身陰陽平衡,促進循環系統正常化。
陳式太極拳是依據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術,綜合武術技術創編而成的。因此,練習陳式太極拳可以平和陰陽,調節神經,全面提高人體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各項生理機能,充分調動人身的各個器管潛能,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實踐證明,練習陳式太極拳對防治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顯著的作用。
無論中醫學還是太極拳,其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后都要落實在臟腑功能上。中醫學中的臟腑經絡學說是其核心部分,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之間各有專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協調。而且在五臟與形體外竅之間,五臟與情志活動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
所以五臟之健康與臟腑之間生理功能的平衡協調,是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相對恒定的關鍵所在。同時保持良好的情志狀態又能穩定五臟六腑的正常活動。太極拳運動即利用動作導引、調息吐納、神意鍛煉等,對臟腑功能正常、內外關系協調來進行保健防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