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拳理特點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后漢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后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
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
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于臟腑,布流于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
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于四梢,歸于丹田。
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后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
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
同時,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練習。
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于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并且還有所發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制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并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