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 "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于臟腑,流于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里,拳勢動作采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于全身;通任、督兩脈。
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于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循環,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別于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 、《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并結合呼吸運動,用于治病保健鍛煉,是后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
陳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陳式太極拳56式則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
《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后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
為什么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斗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
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于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
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剛和柔的變換,從神與氣上來講,是通過隱與顯表現出來的,隱則為柔,顯則為剛。
從姿勢上來講,是通過開與合表現出來的,合則為柔,開則為剛 (即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動到落點時表現為剛。
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姿勢的開合,剛柔就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動到達盡頭之點,是神顯與氣聚之處,所以表現為剛,除此之外,運氣轉換過程則宜用柔法。
陳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有開有合,每個開合動作都有運勁、有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是做到剛柔相濟必須掌握的原則,也是練習避實擊虛,蓄而后發,引進落空,松活彈抖的基礎。
陳式太極拳56式引化勁論
引,即牽引之意也,是在推手或散手搏擊運動中引動彼勁,是有意誘敵深入。引勁實為引化勁,無引則不能化,不化則大所謂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