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勢承接之處,似停而非停,勁似斷而意未斷。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連綿不斷,如波浪一般,徐徐變動。
陳式太極拳56式的內氣運行,當一個動作結束時,要將內氣動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發出,隨著已經起勢的拳式進行周身運動。
內氣回歸丹田時,是短暫的一靜,再由丹田勃發而出,持續運動。演練者于靜時蓄養內氣,于動時氣行周身。這是一個內氣的轉換與增生過程。
在整個陳式太極拳林套路運動中,演練者必須善于做內氣的轉換,使身體內部源源不斷地產生新氣,維持整個運動的需要。
太極拳是一靜一動的有機結合,個形靜時,內氣欲動;內氣靜時,外形又發。
太極拳本身就是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中持續進行的。演練者必須細心體會,領悟出動中求靜之理,方可實施以靜制動之法。
陳式太極拳56式的本質要領
一、陳式太極拳56式的本質要領——纏絲勁
太極拳是一種十分深奧并且很難練成的拳種。現今流傳下來的各派太極拳大都以陳式太極拳為基礎發展演化而來。
各種事物都是萬法歸一、萬變不離其宗的,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就能很容易并快速地體悟到事物發展的各個方面。
很多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都沒有得到它的真諦,更談不上將其用于技擊了。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參透太極拳的本質。
太極拳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太極拳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常說的基本功。由于太極拳門派眾多、理論繁雜,多少年來人們對于什么是太極拳本質這個問題始終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有的人認為練拳要多練習拳架,拳架練好了,就可以健康就可以防身了。有的人則認為應該站樁,讓內氣慢慢流動來練習內功。還有的人主張只練習推手和散手就可以了。
對于初學者來講,聽了這些爭論便很容易不知所向,身不由己走上彎路。其實,以上爭論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現象,并沒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中。
陳式太極拳素以剛柔相濟、四兩撥千斤、發勁迅猛等顯著的技擊特點聞名于世。要想練出這樣的特點,使內功提高,就要清楚什么是陳式太極拳的本質。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第一句就寫有“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陳鑫的《太極拳纏絲勁論》第一句就說到“太極拳,纏法也”。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陳式太極拳的每招每勢都離不開纏絲勁,都是在纏繞,都是在做螺旋運動,每一勢的蓄力、每一勢的發力都是在走弧線,就連丹田內轉、內氣的運行都是在做旋轉運動。
只有以纏絲勁為基礎和核心,才能使內氣達于全身,才能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度靈敏的境界;
只有以纏絲勁為基礎和核心,才能處處圓活,處處切線,以螺旋旋轉化解掉對方的力,從而達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境界。可見,纏絲勁才是陳式太極拳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