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離不開周身各部位的作用,頭、肩、身、腰、腿等在太極拳的練習中都有著明確的要求,這里就不一一做細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陳式太極拳當中對于臀部的要求,這一部位其實在我們學習太極拳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陳式太極拳在太極拳各流派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自然學習的人非常多,我們要將其發揚下去,不僅要號召多的人去學,更要將其學好。
陳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結精,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它以其獨特的運動方式和風格譽滿武壇。
在陳式太極拳發展傳習過程中,歷代拳家對周身各部位均有嚴格的要求,在此,我把師父陳正雷的訓練精要并我自己的多年練拳教學體會和大家一起商討。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幾個簡單的動作要領,以便于我們下文的學習。
首先咱們從“泛”和“翹”來學習。泛:泛舟、泛泛等,均指微微、一點點、微不足道沒有施加外力之意;而翹:即:向上、努力向上、高高翹起等,即有外力所致。
陳式太極拳對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要“翻起”。
他說:“屁股泛不起來,不惟前襠合不住,即上體亦皆扣合不住。”在塌腰、合腹、開胯、圓襠的配合下,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中氣貫于脊中,有利于腰勁、襠勁、腿勁的運用。
泛臀絕不是撅屁股,不是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圓襠、開胯、合膝的必然結果。“前襠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有的太極學派提出了“斂臀”,就是臀部微向里收的要求。斂臀固然可以防止撅屁股的毛病,但是,如果只注意臀部向里收斂,則前襠大開,后襠夾住,襠勁不能開圓,這會影響身體轉動的靈活性。
在練習時,要求上體自然正直的同時去尋求脊椎中自然的生理彎曲(既: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對于臀部,正是骶髂所在位置,也就是屁股、臀部、臀大肌,必須向外自然而然“泛”且有向下沉才對。
也就是頭部向上領起,臀部(骶髂)向下下沉,兩者形成對拉。何為“自然”?也就是不用給臀部施加任何方向的力就是自然,亦如直坐板凳上臀部肌肉外翻之狀。
反之就會出現加力于“命門”產生腰疼、屁股用勁,嚴重者會出現腰椎間盤外脫等病理現象。
有的拳家講命門要外凸,就把臀部向內收,并說臀部要內斂,而不顧及“泛臀”,其不甚理解太極拳之精要,片面認為屁股內斂命門就突出來了,實乃可笑。
命門外凸并不是指有形之命門一定要向外突出,而是內氣充實、進而鼓蕩后充斥至命門,產生的內氣充盈向外鼓蕩的一種感覺。
太極拳講:氣沉丹田、丹田飽滿等等,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氣沉丹田呢?只有屈膝、松垮、園襠、泛臀了,丹田才能充盈飽滿。
大家可以自己試試,如果屁股向前(向內)收,丹田勢必也向內收,內氣何談放松下沉至丹田呢?如果把屁股微微外泛,頂精領起,內氣自然就下行至丹田,馬上就有氣沉丹田之感覺,是何其愜意呀。
所以,我敬告太極拳愛好者,太極是大道,太極拳是遵循大道的拳術,在習練時一定要遵守“大道自然”,“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不可多加一點“臆念”。
古語曰:“理不明,延明師”,當我們在學習太極拳時,不論遇到何種原因,都要“不恥下問”,然后看看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身體情況。
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好高騖遠”,動不動就是那位大師說的,大師的書上寫的,大師的光盤上是這樣練的云云。弄不清自己在那個階段,往往會出現瞎練、亂練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