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生活之后,長年累月的堅持演練太極拳,才能收效可觀,不能因噎而廢食。
總之要科學協調,合理安排,一時的懶于運動和多種借口推托沒時間練,必然導致后的放棄。
很多人在若干年后,體能在漸漸走下坡路時,才能悟到練太極拳的好處時是大有人在,所以奉勸大家希望不要倒他人的覆轍。
路漫漫其修遠矣,非急性者能為,修身養性也是太極拳的一大功效。
功名利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而身體則是個人之私有本始之元,習拳可主導人生之本始,運正氣之真元。練久者理自然明了,氣自然通順,精神自然旺盛,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提高陳式太極拳技擊的四個觀念
技擊是武術的靈魂,不能搏擊的武術是退化的舞術。要達到武術能武的目的,就必須研究怎樣才能提高武術訓練質量。
力量歷來是搏擊中克敵制勝的主要訓練原則,但在太極拳運動中,這一原則已凸現出的明顯的不足。
一方面,太極拳搏擊仍然需要強壯的體力(這一點已被太極拳玄學家所淡化);
另一方面,由于搏擊運動的發展(例如拳擊、散打中靈活的步法),現代的廣泛的交流,對方可能吸收了多家長處,使得搏擊內容更豐富,手段更有效,打擊能力更強。
躲避和借力發力的水平也更高。這時強大的勁力如沒有靈活的變化,可能面臨的就是,體力越大、發力越強,危險就越大。
針對這種情況,在陳式太極拳訓練中就要在體能訓練的基礎上,應充分重視和提高對以下四種觀念的認識和理解。
一、適量觀
所謂“適量”,就是強調合理控制用力的量,即不僅靠力大而取勝,即使是練習時做某些動作的單操,也是在堅持在以“一動無有不動”中心的前提下,把思想意識廣泛地溶入攻防行為之中。
在對方進攻之時,不需要大的身體變化,就能從容而快速地予以應付。
當然,這離不開體能的重要,但更應該要全面打牢“形”和“意”合一的基礎,不斷提高綜合反應能力。
在實戰中雖然“用”在局部,但必須“動”在全身、“動”在整體,即所謂“一動無有不動”。太極拳搏擊技術,是由體力,精力和智力有機結合構成的綜合實力。
雙方體力的競賽可稱之為“斗力”,精力的競賽則是“斗志”,而雙方智力的競賽可謂之“斗法”。由此可見,僅有體力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把體能訓練當成提高太極拳水平的無敵法寶。
同時要注重體會太極拳搏擊的原理。適當控制體能訓練的量。達到內外兼修,體力精力和智力均衡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