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拳之始在明末清初,目的在于強身自衛,抵御外侵,故太極拳有強烈的技擊性能。
由于它結合了中醫導引吐納等中國古代傳統醫學,因此也具有明顯的健身作用。
幾百年以來,陳式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和技擊性能無不被歷史實踐所證明。
例如:已故陳式太極拳名家陳鑫、陳長興、陳照丕、王廷選等名家好手,他們不但身體強健,壽命在八十歲以上,而且,都堪稱當世技擊名家。
整套太極拳運動,要求主宰于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腰為腎之府,又為帶脈所繞之處腰脊運動帶動身形,使中氣行于手指,達于四梢,復歸丹田。
長期鍛煉可使腎氣旺盛,帶脈充盈,陰陽調和,減少腎疾病的發生。
整套太極拳運動要求尾閭中正,上下相隨,達到此項要求,就會使身體上下相應,百會穴,長強穴相互灌注,有利于督脈經氣暢通。
百會、長強乃督脈之要穴,氣通此穴后,便能開提中氣,增強韌帶及擴約肌功能,起到對脫肛、子宮下垂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由此可見太極拳運動的各項要求無不對健身防病有著積極的意義。
那么,在健身的同時,它的技擊作用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我們同樣列舉以上例子。 太極拳的主宰于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在技擊上,化勁,發力無不以腰為先,腰到身到打人如拔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丹田內轉,頂勁領起,發人于無形之時,練到高級階段,更以“腰活似車輪,發勁如放箭”,“松活彈抖”,“有挨著何處何處擊之妙”。
太極拳的尾閭中正,上下相隨在技擊上更是突出。
拳論上講,尾閭中正,上下相隨人難侵,即講此要求。
先人陳長興有“牌位大王”之美名,皆由于此要求做得好而得。 由此可見,太極拳的技擊作在運動中是顯而易見的。
那么,它的健身作用和技擊作用究竟怎樣相結合呢? 例如:練陳式太極拳的掩手肱拳一式。
老年人在練習時可以不發力,按照要求,轉腰懸胯,立身中正,走內纏絲勁,即可勁達拳面,既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又可以領略技擊實用的風采。
因為在內纏絲勁達拳面的同時,即是點位成功之時。年輕人練習可以立身中正,轉腰懸胯,走內纏絲勁,力由脊發,更有助于健身與技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