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要“分虛實”
陳式太極拳的跳躍,仍然具有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躍起要輕松,落地要松沉的特點。“自由架勢懶龍臥”,就是指落地生根,如板上釘釘。
落地的同時即是攻擊的開始,也是合住對手的“中定”,因此,跳躍要分虛實,兩腿先后躍起,兩腳疊次落地。
在跳起時利用腿的帶動空中轉換方向,“擰腰轉脊與旋踝轉膝”,落地后兩腿分虛實,隨即可以虛轉實,實變虛,對已經被控制的對手發起攻擊,這樣的攻擊具有百發百中的威力。
為了在瞬間使實腳落在實處,虛腳不失控制,先著地的腳要震腳,“右腳跺地如金石聲,以跺敵人之足”(陳鑫語)。
以“掩手肱錘”為例,設敵在我“前堂拗步”時,以其右手拿我右腕,左手管住我右肘,欲上棚拿我,我順其上掤方向,右手順纏。
并借敵上掤之力躍起,擰身跳,改右臂對敵為左肩對敵,重心下落,右腿落地震腳,將身體靠敵,借擰身轉脊之力,左腿由后式飛起,可膝、可踹、可蹬敵腹部。
也可左腳伸出管敵兩腳腳踝,我呈“下式”,仆步,利用重心快速轉換,左肩、肘、手均可因勢相宜擊敵胸腹。
這只是“掩手肱錘”的一小半,拳尚束出,已前后可發6次攻擊。這是一個上引下進、“卜下相傾”的經典,而其要點就是一次跳躍和落地分虛實。
可現在的“掩手肱錘”,大多數人都已改成了震腳,更有甚者雙腳同時起跳、落地。
需要說明的是,“掩手肱錘”之類的跳躍,動作規范極難掌握,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否則極易受傷。要想達到能用,絕非三年五年可以練成。
還有一種似跳而非跳,身體移動而腳不離地的躍步,這種步伐雖然不是跳躍但能起到跳躍的作用。
在攻擊范圍的邊緣,而又不需要用跳躍來接近對手時,用一種重心的快速移動,通過身體本身重量的快速移動產生的慣性使兩腿被動地跟著身體移動,用小的動作接近對手,而全身移動后重心與動作與移動前一樣,可以接敵后立刻發起攻擊,不需要再有“臺”的過程。這也是其他任何拳術都沒有的步伐。
陳式太極拳的跳躍動作決不是可有可無的花架子,任何輕率的改動,都必定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
應該客觀地承認,陳式太極拳確實是一種高難度、高技術要求的拳種。古人有“拳怕少壯”的說法,由于它高難度的動作要求,并不是適合所有人練習的拳種,但是作為一種高境界的武術。
它包含的內容如不能全面地傳承,又面臨其中技擊精華部分失傳的危險。這一點應引起所有武術工作者的警惕。
陳式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
陳式太極拳不僅具有健身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技擊作用。練好陳式太極拳必須把健身運動和技擊運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保證陳式太極拳的古老本色。
眾所周知,陳式太極拳起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由陳王庭所創;他巧妙地將中醫經絡學說和導引、吐納及技擊結合起來創編成了剛柔相濟、不丟不頂、老少皆宜的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