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就陳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進行講解,下面我們來談談對肩、腕、手的要求,要知道這三部分在我們學習太極拳當中用到的多且變化多的,所以還請大家認真閱讀,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1.肩肘
肩的要求,之前已經提過多次,它是我們協調手臂力量的關鍵部位。
“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極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墜肘”,就是兩肩關節要向下向外松開,兩肘關節要向下沉墜。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兩臂才能圓滿松活,運動自然。
拳論講:“轉關在肩,折疊在腕。”也就是說,解脫擒拿 內勁運動在胸腰。通過肩肘,力達手腕,方能解脫。肩肘關節通順,內勁才能達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礙,便會影響內勁運用,從而也影響了周身協調。在練習時,經常要注意兩肩關節的松弛,有意識地向外引伸,使勁逐漸拉開下沉;兩肘則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護肋”的作用。
由此可見,肩的作用不是唯一的。
同時,還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約一個拳頭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轉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轉,雖然要求輕靈,但不可漂浮和軟化。處處要力爭圓滿,做到輕而不浮和軟化,處處要力爭圓滿,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這種功夫必須日久才能達到。
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功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于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2.腕
陳式太極拳有豎腕、坐腕、折腕、旋轉腕等多種變化;是隨著動作的需要,身法的協調而變化的。如摟膝、懶扎衣、單鞭等勢,手掌都應豎腕;掩手肱拳、云手、當頭炮等勢應直腕;抱頭推出、六封四閉等勢應坐腕;懶扎衣轉六封四閉和高探馬下邊的過度動作,三換掌等勢,應折疊腕;六封四閉前邊的過度動作,倒卷肱轉換動作等勢,應旋轉腕。
腕的變化比較多,運用也是非常廣泛。
但是,不論千變萬化,必須結合身法,以中氣運行而變化之。既要使腕部靈活多變,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韌性。決不可為了花哨好看而變為浮漂軟化,失去腕部的捧勁,這樣在推手時就容易被對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3.手
陳式太極拳很重視手的作用。拳論說:“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每一舉一動,其運化在身,表現在手。”又有“梢節領 (手為梢節),中節隨,根節催”之說。從手型講,主要有掌、拳、勾三種。下面分別論之。
(1)掌
陳式太極拳對掌的要求是瓦攏掌。就是拇指與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無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輕微合攏,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虛。
有的拳家主張“三空”,即掌心、腳心空、心空。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拳式的運動中也會有變化。如在運勁與合勁時,掌心要虛;在開勁與發勁時,掌心就要實。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有順有逆,在手上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纏絲時,拇指領勁向外按 (如:六封四閉為左右雙逆纏),內勁由拇指細食指,到中指,依次貫足指梢;在做順纏絲時,小指領勁向里合 (如:云手一勢往里合勁時,皆為順纏,往外開時皆為逆纏),由小指到無名指到中指,一直合于拇指,都是隨著手臂的旋轉依次貫注指肚,也就是力達指梢。
只是陳式太極拳在運行中除隨著身法與手臂的旋轉依次貫注指肚外,思想意識與眼神都是貫注于中指。陳鑫說:“中指勁到,余指勁也到。”
(2)拳
陳式太極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攏卷曲,指尖貼于掌心,然后拇指卷曲,貼于食指與中指中節上,提成拳形,但又不能握得太緊。
如握太緊會使整個手臂與半側身體肌肉 的緊張度增加,呈現僵硬,內勁不能順利達到拳頂。所以拳論有“蓄勢散手,著人成拳”之說。也就是說:在蓄勁時要虛握拳, 在發勁著人的一瞬間成拳,力貫拳頂。使勁由足而生,行于腿、主宰于腰;通過肩肘,達到拳頂,周身完整一氣。
但注意在發拳時腕部千萬不能軟,拳頂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須直腕。如腕部軟塌,拳遇實物,就會受傷。
(3)鉤手
就是五指合攏,腕部鉤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彎。如用力死鉤,會使腕部與臂部僵直,失去靈活,阻礙經氣的循行。鉤手可以鍛煉腕部的旋轉,含有叼手,擒手與解脫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練習中對鉤手的動作意義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