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練習需講究招式的準確性,這就要求我們熟悉太極拳的招式,同時對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有一定的要求。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太極拳對我們的身體具體有哪些要求,通過介紹,相信對大家學習太極拳一定會有幫助。
學習陳式太極拳太極拳,對于身體的要求主要分為兩部分,即上肢體和下肢體,下面我們來詳細講一下。
上肢體
表現形式為:腰到肩,肩到肘,肘到手,手到指節節貫串, 要想了解以上問題如何用法,就必須了解各種關節的運動規律。
我們從肢體的公轉和自轉來論述: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
掌握這層關系,需要我們自身協調好各關節之間的關系,注意動作的柔和順暢。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說是建立在“節節分家”基礎上的。所以節節貫串又建立在節節分家的基礎上來體現。 明白了公轉和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方,這就叫“節節貫串”,因此公轉與自轉是“節節貫串”的外在運動形式。
那么,平時我們打拳練拳,應該如何做到“節節貫串”呢,明白了以上了道理了,我們也就不難分清什么叫“節節貫串”了,首先我們在練拳,每打一招一式都要按照上面的原理來做
肩肘:「松肩沉肘」幾練太極拳者都要求做到這一點。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墜肘」。我們打拳松肩必做到沉肘,做到松肩沉肘了,動作才會靈活圓滑,才容易不受制于對方。如果肩肘受到障礙,便會影響內勁運用,從而也影響了周身協調。。
腕:陳式太極拳腕部動作變化較多,需要我們練習時注意它的柔韌靈活性。
手:陳式太極拳很重視手的作用。拳論說,「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每一舉一動,其運化在身,表現在手。」又有「捎節領(手為梢節),中節隨,根節催」之說。從手型講,主要有掌、拳、勾三種。
下肢體
練拳下體是支撐身體的關健。無論是身體的根基還是勁力的發起都為至于下肢, 是支配身體動力的起源點,是我們練拳為根本的,也是我們鍛煉中重要的部分。
《拳論》說,“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強調下肢體的重要性。 對于下肢體而言,首先我們要談談襠的要求。在進行打拳行拳中,襠一定要保持圓襠,而且還要使襠放松,動作靈活。避免出現人字襠,死襠。襠部的會陰穴是任督二昹的起點,
練拳時頭頂的百會穴與襠部的會陰穴上下呼應,陰陽經氣得到平穩,也有利于立身中正。在運動過程中,腰與襠有密切關系,襠與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撐開,膝能理合,襠勁自能撐襠。陳鑫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又說,「尻骨,環跳蹶起來,理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膝: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與膝關節有直接的關系。我們日常打拳,膝的運作和保護也是很重要的,要合理練拳,活動開了在練拳,動作也要從高變低的練習,因為全身的重量一般都放在了膝上,如果我們不注意保持,很有可能會傷到膝,因此由高到低,活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免膝關節受傷。
腳: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勢的正確與否,對保證步法的靈活穩健有重要的作用。陳式太極拳對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實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 (正腳心)要虛。足趾不能翹,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 晃,在開步及邊步時,要定準方向和位罝,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亂動。這樣,才有步捋清晰、沉看、穩健的感覓。
另外,在運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開步時,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翹理合,足跟里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開到適當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實,向后退時,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漸踏實。在向左右旋轉方向時,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擺或理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罝移好,再移重心踏實。足尖外擺和理扣時,要使腿部還具有螺旋纏絲勁。總之,足在運動中是隨時的要調整,保證身體轉換靈活,重心不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