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當中較為普遍適用的一種,所以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學習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大部分人練習時都感覺自己的動作很僵硬,該發力時動作發不出勁,而且完全不協調。今天小編就簡單一下如何化除這“疆勁”。
化除身上的疆勁絕非一件易事,需要大家發現問題并能找出問題所在,小編就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講述幾點。
化除疆勁的四個要點
其一,要明畫大圈之理
練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標準,更要弄清怎樣達到標準。
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經過一個從畫大圈,到畫中圈,再到畫小圈的過程,才能達到高境界的無形圈。
所以說,練太極拳要講究循序漸進的過程,走好每一步,學會付出努力,才會獲得收獲。
誰領會這一點快、早,誰就能在練拳過程中不走彎路,高人一籌。
其二,要明三節之理
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梢節三節之分。即:臂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
臂之三節,即: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即: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拳者要認真走好用好三節勁。
用好三節勁,有利于我們明白太極拳中發勁的技巧所在。
如在用兩臂走圓畫圓時,開時肩、肘、手依次相開,合時手、肘、肩依次相合;發勁時,一定要做到根催、腰達、梢發。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無不動,松活流暢之目的。
其三,要明纏絲運動之理
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練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勁產生太極拳彈性掤勁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纏、前后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的一順一逆、雙順雙逆的五對纏絲做到位。開合時,要做到順纏合、逆纏開,均衡、對稱、協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
久而久之地練習,就可以達到渾身俱是纏絲圈,全身上下左右無一處不纏絲,而又以身軀纏繞為主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胸腹折疊運化來帶動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解三焦,和平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肌腱、筋韌,外強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
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主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
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過長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盡可能地得到放松、松開、伸拔、拉長和舒展,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內氣通于經絡,經肉離骨而使內氣充于肌膚,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于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彈性的掤勁,意到氣到勁自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