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素質:結構
這個類型的素質所包括的內涵,可以用“結構”兩個字來表征。
其中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1. 人體自身結構的優化
陳式太極拳訓練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通過各種訓練手段增強人體的自身素質。
由于傳統陳式太極拳學關于人體解剖學方面的理論來源于中醫,所以傳統陳式太極拳訓練在強化身體素質方面的指導思想也以中醫的經絡臟腑氣血學說為主,因此與西方體育理論指導下的依靠跑步深蹲推杠鈴等手段增強體魄的方式有所不同。
如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傳統陳式太極拳訓練方式,是以氣血充盈為目標,通過周身氣血的充盈鼓蕩,來滋養臟腑,強壯筋骨,從而達到強化自身構造,增強身體素質的終目的。
因此陳式太極拳的訓練主要依靠疏通經絡,放松筋骨,調節臟腑等手段來進行。經絡的暢通,以及從外到內從表皮到筋骨臟腑各套體系的協調運行,保證了氣血的流通、滋養和充盈鼓蕩。
而氣血鼓蕩反過來又調節了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并對表皮筋骨臟腑各套體系予以滋養和維護,從而更加促進了各套體系的協調運作。
因此陳式太極拳的訓練過程往往以松入手,從摧僵化柔來一步步推進。實踐證明陳式太極拳的這種訓練方式同一般的體育鍛煉相比,在卻病健身方面更加有效,因此深受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的喜愛。
人體自身結構的優化,還包括某些物理構造的優化。如骨密度的增加,臟腑的抗擊打能力提高,皮膚組織的強化,肌肉的增強,筋腱的放長松彈等等,通過陳式太極拳的針對性訓練均可獲得效果極大的改善。
這方面的訓練有盤架(功力架)、樁功、內功等多種手段。這些訓練手段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強化作用,還可以使得關節筋腱更加靈活,以及柔韌性的提高等。
2. 運動間架結構的優化
合理、科學的運動間架結構在技擊當中意義重大。好的間架結構在運動過程中能保持上虛下實,支撐八面,周身平衡,在攻防轉換變化時能夠維持良好的結構強度和應變能力,做到攻防合一,無懈可擊。
而不合理的間架結構在復雜多變的對抗過程當中往往會導致空門大開,破綻百出,使自身疲于應付,被動挨打。
陳式太極拳運動間架結構的訓練,同樣基于自然放松的原則,依靠放松狀態下人體結構本身的自然生理規律來進行調節和優化。
傳統陳式太極拳的拳架結構要求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八面支撐,周身平衡,整體渾圓,這些規矩是非常細致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由于時代的變遷,今人練拳的目的,生活的方式以及追求的目標與前人有所區別。
有一些陳式太極拳愛好者致力于傳播與表演,把陳式太極拳的拳架朝著美觀、舒展、大方等方面進行改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果目的是為了技擊功效,則應該盡量避免與前人創拳原則相違背的改動。
運動間架結構的素養,要求練習者能在各種速度下保持隨遇平衡。今人往往容易在靜止或者緩慢運動當中保持合理的間架結構,但在快速或者變速運動當中就會失去間架結構的平衡。
所以需要在高速、變速的運動當中,甚至在激烈的對抗當中,加強對動態間架結構的訓練,提高維持平衡和間架結構穩定性的能力。
傳統陳式太極拳訓練當中,單式的操練、器械以及推手當中結合身法步法的操練等手段,對優化動態過程中的間架結構都十分有效。
第二類素質:知覺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陳式太極拳訓練體系的第二種素質類型,要求通過對自身和外界的感知體認來達到舍己從人,隨機應變,承接走化的效果。知覺的方式有兩種:對自身狀態的知覺,和對外界環境以及對手的感知。
1. 自身的知覺
在陳式太極拳練習和技擊應用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自身狀態的變化,包括身體所處的位置,骨骼關節的順背,攻防轉換的順逆,等等。
對自身的體認訓練,把這些感知和體會訓練成為身體的本能,并且產生渾圓一氣,周身一家的效果。
盤架和樁功里面包含關于自身體認的重要訓練方法。這其中的關健之處在于運動中求感知。傳統的陳式太極拳追求“動中求靜”,要求在各種速度的相對運動當中保持間架的平衡和感覺的敏銳。
盤架不同于速度均一的套路練習,而是要在身形和速度的轉換過程中把握身體運動規律,把握拳學的軌跡,把握周身上下整體的協調性。
陳式太極拳的樁功則是靜中求動。太極樁功的理論認為,如果是一團死水那種完全靜止的靜態,則會導致僵和滯,這是拳術的大忌。
陳式太極拳所追求的靜,是那種雄鷹張開雙翼看似浮在空中實際正準備撲向獵物的瞬間那種靜,是貍貓撲鼠即將撲出去之前的那種靜,是猛虎靜臥草叢,蓄勢待發的那種靜。
樁功訓練時要凝神貫注,以意念帶動周身做微動,在微動中體驗氣血鼓蕩,丹田內轉,虛實轉換,陰陽變化的感覺。
古人云,“行氣如九曲連珠,節節貫通”。自身的知覺訓練,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訓練出節節貫通周身一家的狀態,并將這種狀態轉化為身體的本能。這樣在技擊當中便會有一動無有不動的靈變。
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有“四兩撥千斤”的高級戰術實施的可能性。
除了身體上的訓練之外,還要有精神意志方面的內在修煉。陳式太極拳學對精氣神非常強調。除了一般要求行拳時凝神貫注專心致志外,還有不同層次的更高的要求。
如稍低的層次,要求精神飽滿,目光炯炯,較高的層次則體現為精神內斂,處之泰然。有“神”有“勢”,陳式太極拳才有了靈魂。而具有搏殺的氣勢,和壓倒一切的威嚴,也有助于實戰對決的獲勝。
2. 對外的感知
王宗岳在《陳式太極拳論》當中,以形象生動的比喻,來描述陳式太極拳訓練對外感知能力方面所能達到的高級境界: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種境界對于在激烈的對抗中把握機會戰勝對方非常重要。
前文所提到過的一些相對靜止的樁功和意念訓練,可以提高人體自身的反應能力,以及皮膚、汗毛對外界刺激感知的靈敏度。但是這些訓練對于實戰需要來說則遠遠不夠。
陳式太極拳對外的感知訓練,主要通過雙人互動配合來完成。這方面主要的訓練手段是推手中的聽勁訓練。該訓練要求達到甫一接觸就能感知對方勁力來路力度變化等信息,從而根據這些信息帶動自身的變化來應對。
結合實戰的聽勁訓練不僅要適應低速緩慢節奏下的狀態,還要能跟的上別人速度的變化和力度的增強。在高速對抗、猛然發力和突然進攻時也要有所反應。
陳式太極拳聽勁訓練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水平較高的老師給水平較低的學生“喂手”或者“喂勁”的訓練。
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推手時,按照某一特定的模式,用相應的手法給學生“喂手”或者“喂勁”,直到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反應模式。在陳式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使用文字語言或者口語語言,還要使用身體語言和思維語言來教學。
缺少了教師親自示范或者陪練,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去感知勁路的環節,則學生的水平不會達到很高的層次。常言道“名師出高徒”,如果這里的陳式太極拳“名師”不能親手帶著學生訓練聽勁推手,則即使是名師也教不出來“高徒”。這一點需要格外注意。
學生在擇師時,未必名氣越大的老師越好,因為有些非常有名的老師可能由于年事已高或者公務繁忙等原因,無法親自帶人傳授,則會影響學生這一環節的訓練效果。所以“名師出高徒”不盡然,應該是“明師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