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種拳架看陳氏太極拳
筆者收集有陳氏太極拳三種不同練法的錄像,把這不同的打法作一比較,可以給人以啟發。
一、傳世的陳氏太極拳有多種法,溫縣陳家溝陳正雷所練的陳氏拳,稱為老架。
其一路拳第八式“摟膝”,在其它傳世陳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楊氏大架中的“手揮琵琶”與這個“摟膝”很相象,套路結構及出現的順序也很接近。
眾所周知,楊氏拳源于陳家溝之陳氏拳。
從1849年前后楊露禪聞開陳家溝,到1935年以前楊澄浦定式楊氏大架拳,前后也不過80多年的時間,以楊氏拳為參照,可以看出陳正雷演練的陳氏拳,確是當年陳氏拳中興大師、14世陳長興所傳的陳氏正宗老架。
陳家溝人至今大多練的是這種拳架,陳氏18世陳照丕是這套拳的傳人。
60年代陳照丕回歸故里陳家溝,陳氏19世陳小旺、陳正雷皆受其教益。
這套拳架還可以與陳小旺所著《世傳陳氏太極拳》一書相互對比參考。
二、陳家溝陳伯先所傳陳氏小架拳,與陳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動作有所簡化。
老架一路中所謂“摟膝”的動作,在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現時叫“再收”,左腳尖在前作虛步著地狀,楊氏拳“手揮琵琶”雙手與此動作相同。
這趟拳的大待點,是從一勢向另一勢轉折時,腰胯有一個瞬間轉體發勁動作,這個動作對轉腰活胯很幫助。
在腰胯發勁時,即便是“掩手肱捶”這樣的發勁,手臂似乎并不主動向前彈抖,而是僅*腰胯帶動而已。
此“陳氏小架拳”,與當年武禹襄赴趙堡鎮得陳青萍所傳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關系。
三、陳小旺在記錄片《陳氏太極拳》中演的陳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陳氏17世陳發科晚年所定式的陳氏拳。
陳發科于1928年應許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練太極拳有成者多出于陳發科門下。
據說,陳照丕 之父陳登科不習拳腳。陳照丕“學拳從祖延熙、鑫及族叔發科”。
陳氏老架在陳照丕那里還沒有變化,但從陳長興晚年到陳發科晚年總計100年,陳氏拳有了一些變化,除多了纏繞外,還增加了不少細致的動作。
仍以“提收”為例,在老架里名為“摟膝“,在陳發科定架里,這個拳式改為左膝提起、雙手向前推按。
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陳小旺在左腿提收時非常放松,腳而并未像長拳那樣繃得很緊,符合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一書里所說的對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