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架的產生與流傳
陳家溝地處河南溫縣,與趙堡鎮相毗鄰,距趙堡鎮西南僅五六華里。
趙堡鎮(隸屬懷慶府)到了明朝是一個大的水旱碼頭,是個大的集鎮,陳家溝與趙堡鎮的人民世代交往,友好相處。
據陳正雷著《陳氏太極拳術》一書載:“陳氏始祖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后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洞縣。明洪武7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
因始祖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莊(解放后,陳卜莊并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莊)。先祖后因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
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祖陳卜居溫縣后,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于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
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關于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陳氏九世祖陳王廷記起”。
中原尚武,溫縣是習武之鄉,陳氏家族世代傳習祖傳炮捶,陳氏炮捶的佼佼者陳王廷(1600——1680)聞趙堡鎮蔣發師傅正在向趙堡鎮的邢喜懷等傳授自山西帶回的太極拳藝,心生探求之意,便將蔣發請至陳家溝,禮遇有加。
因陳氏乃當地望族,陳王廷也是有身份之人,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自然不能隨便拜師。蔣發便以友誼之由傳授陳王廷太極拳,幫助陳王廷改進祖傳的炮捶。
因陳王廷有文化(庠生),對易理道經有一定基礎。
所以很快便將蔣發所教太極拳融進祖傳的炮捶之中,形成了獨具特點的太極拳陳氏架(陳家溝后人稱其為陳氏太極拳),唐豪顧留馨所提“陳王廷造拳一說”,恰當的說法是陳王廷改進與發展了陳氏祖傳的炮捶。
因為在王宗岳傳出《太極拳譜》之前,在陳氏拳留世的所有資料中未提及太極拳字樣,更未提及太極拳“八法”之要領。
陳王廷之后,其三子一孫的拳藝并未顯揚,其玄孫陳甲第拳藝精到,但從此斷傳。
陳鑫(1849——1929)字品三;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該書序中載:“傳十三世至我曾祖陳公兆,文物兼備,再傳至我祖有恒與我叔族陳有本”。
由陳家溝遷入趙堡鎮定居的陳氏第十一世陳來朝(逝后安葬于趙堡鎮)的長子陳敬柏(1663——1745)拜師于太極拳趙堡架第三代宗師張楚臣,陳敬柏藝成后廣收門徒八百之眾,將太極拳趙堡架傳給了陳氏族人陳公兆;陳秉旺。
陳秉旺又傳拳給親子陳長興,陳家溝第二次傳入了太極拳。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將太極拳標榜為宗族所有,系光宗耀祖思想的體現,可以理解。
而唐豪;顧留馨以書論書,憑家譜而寫史,謬誤流傳,系治史之不嚴謹。
雖然太極拳在趙堡鎮與陳家溝地區流傳的過程中,一直是封閉保守秘密傳煉的,但是太極拳在兩鎮人民中間的交流從沒有中斷過,均說明了兩鎮人民共生一塊土地,息息相關,世代友好的歷史。
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子云亭。學太極拳藝于父親陳秉旺,鉆研太極拳之奧秘,得獲大成。
太極大道真髓造就了陳長興寬廣的胸懷,他一改陳氏拳只教本家,不傳外姓的狹隘的農民意識,普傳拳法,廣結善緣,傳太極拳于外姓弟子楊祿禪。
楊祿禪藝成后進京傳太極拳藝于王公貝勒,使太極拳為天下廣聞,陳公長興之功德,善莫大焉,彪炳千秋。
陳氏后代名手輩出,代不乏人。近百年來代表人物有:陳發科(1887---1957);陳照丕(1893——1972);陳照奎(1928——1981);陳照旭(1909——1960);陳小旺;陳正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