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宛如高懸在健康頭頂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落下,不僅帶來身體機能的急劇衰退,還會引發一系列棘手的并發癥,每一種并發癥都可能像導火索,進一步引爆健康危機,使原本艱難的康復之路愈發崎嶇。而此時,正確的并發癥處理與科學的護理原則,就成為穩定病情、助力康復的關鍵支撐。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腦血管病并發癥的處理策略以及護理原則,為患者的健康福祉筑牢根基。
腦血管病并發癥的處理
一、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是腦血管病急性期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及意識水平下降等,是腦血管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治療原則首先是病因治療,其他治療包括體位調節、過度通氣、鎮靜及外科治療措施。
二、發熱
卒中患者可伴發熱(>37.6°C),常見原因包括繼發感染或中樞性病變。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控制急性體溫升高,必要時給予抗感染治療。
三、血糖異常
腦血管病急性期常伴有血糖升高,多為應激反應或既往糖代謝異常引起,應加強血糖監測。如血糖大于10mmol/L時可予降糖治療,治療過程中應避免低血糖發生。
四、吞咽障礙和營養不良
盡早評估吞咽功能和營養不良風險,防止誤吸,吞咽困難者應早期提供營養與支持治療,一般應在卒中后3天內通過鼻胃管提供營養,需要長期管飼的,必要時可行經皮胃造瘺術。
五、卒中相關肺炎
卒中患者可并發肺炎,主要誘因是活動受限、肺不張和誤吸。要做好預防工作,條件允許時盡早活動;正確管理氣道、及時吸痰,盡量縮短氣管插管時間,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監測體溫,必要時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上消化道出血
臨床表現為嘔吐或者胃管引出咖啡色液體,柏油樣大便,伴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等循環衰竭癥狀。應立即做好對癥治療,評估后決定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藥和抗凝藥,必要時采取胃內灌洗、抑酸及使用止血藥,補充血容量,防治休克等措施;常規治療無效時,可行胃鏡下高頻電凝止血或手術治療。
七、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嚴重時可引發菌血癥或敗血癥。應避免長期留置導尿管,減少感染風險。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八、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卒中后因活動能力下降和長期臥床引發的嚴重并發癥,早期評估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如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鼓勵盡早活動、抬高下肢。避免下肢(尤其是癱瘓側)靜脈輸液,使用間歇性充氣加壓,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風險。如已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時,可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必要時外科治療。
九、癲癇
應個體化評估卒中后癲癇發生風險,規范應用抗癲癇藥物,不推薦長期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
十、卒中后情感障礙
卒中后抑郁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應加強早期篩查、診斷和治療。常用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等評估診斷。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抗抑郁藥治療為主,可結合心理治療、音樂療法等非藥物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