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預防主要包括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系發病前預防,旨在早期發現和控制危險因素,避免或推遲首次腦血管病事件的發生。二級預防指預防卒中復發,除危險因素控制外,還包括病因診斷評估、針對病因的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等,循證而有效的二級預防是減少復發、致殘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一、人群腦血管病風險評估
預防腦血管病需做好人群腦血管病風險評估,并持續監測腦血管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的流行情況及變化趨勢。
1、評估人群
原則上應覆蓋35歲以上、具有1個及以上腦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
2、評估內容
重點評估可干預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房顫動、超重肥胖以及吸煙、過量飲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體活動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3、評估模式
各地區可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篩查,創新機會性篩查模式,加大機會性篩查力度。
通過社區健康服務設施,開展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測量和監測,建立并維護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充分利用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等數據資源,動態提取居民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相關信息,及時發現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群,并進行規范化管理和干預。開展科普宣教,鼓勵和指導居民利用腦血管病風險評估模型,開展自我評估,促進危險因素的早發現和早干預。利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定期評估患者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水平和管理狀況。
二、基于個體水平的腦血管病預防策略
(一)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控制
腦血管病相關危險因素早期積極干預,是腦血管病一級預防的核心,也是二級預防的重點,特別是對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房顫動、超重肥胖和吸煙等危險因素的干預。
1.高血壓控制
高血壓是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是預防腦血管病的首要任務。
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腎臟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確診高血壓的患者,應立即啟動并長期堅持生活方式干預,減少鈉鹽攝入、增加鉀攝入,合理膳食,控制體重,不吸煙,限制飲酒,增加運動,減輕精神壓力。血壓正常高值的人群,也應改善生活方式,預防高血壓的發生。高血壓患者一經診斷,在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對中危及以上者立即啟動降壓藥物治療。單藥治療血壓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聯合使用兩種或多種降壓藥物。
2.糖尿病管理
提倡腦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血糖檢測,必要時進行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HemoglobinA1c,HbA1c)或口服糖耐量試驗(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檢測。糖尿病患者推薦血糖控制目標:HbA1c<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發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癥。
生活方式干預應貫穿糖尿病管理始終。營養方面,應保持健康膳食、規律進餐,控制能量攝入,注意主食粗細搭配,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保證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量,限制精制糖攝入,控制脂肪總量。運動方面,應適度量力、循序漸進,建議餐后運動,減少靜坐時間,適當增加高強度有氧運動。必要時加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