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是各種原因導致腦血管病變或血流障礙引起的腦部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包括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腦血管病的相關定義
一、缺血性腦血管病
1.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由于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所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癥狀持續時間至少24小時或存在經影像學證實的新發腦梗死灶。
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指由于腦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腦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損發作,臨床癥狀一般多在1~2小時內恢復,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體征,且影像學上沒有急性腦梗死的證據。
二、出血性腦血管病
1.腦出血:原發性非創傷性腦實質內出血。
2.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aemorrhage,SAH):腦底部或腦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卒中。
3.顱內靜脈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由多種病因所致的腦靜脈或靜脈竇回流受阻的一組血管疾病。
三、腦血管病的疾病負擔
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卒中約394萬例,占全球新發病例的1/3,發病以缺血性卒中為主,約占72%,腦出血占22%,蛛網膜下腔出血占6%;現患病的卒中患者達2800多萬人。2021年中國死因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因卒中死亡占總死亡的23%。2013年中國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人群首發卒中的平均年齡為66歲,病例中男性居多,農村地區卒中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區;從地域上看,東北地區的卒中標化發病率和死亡率居前,華中地區的卒中標化患病率最高。
過去三十年,我國由卒中造成過早死亡的疾病負擔明顯下降,但其造成殘疾的疾病負擔仍在上升。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標化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已呈現下降趨勢,但作為主要亞型的缺血性卒中的標化發病率和患病率仍繼續增長。
未來三十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加之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以及院前延遲、溶栓率低、二級預防依從性差等問題,卒中負擔可能快速增長,將給我國醫療衛生系統帶來巨大挑戰。因此,科學有效的卒中防治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