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進步了,治病的手段也多了起來,但手術依然是主流的,這也讓很多人望而生畏,更多地寄希望于民間的偏方。民間偏方可信度不高,但傳統醫學并非是不可信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防病勝于治病,并且多以調理方式恢復,經絡之說就是調理的基礎。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不理解,會認為是迷信,也得不到世界的認同。如今隨著自愈力研究的深入,傳統的調理方法開始得到理解,并發揮起了作用。激發自愈力的方法有哪些?
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傳統調理方法,從本質上講也是在促進人體自愈力的恢復,是在激發體內的自愈能力。比如說打通經絡,實際上就是讓身體堵起來的部位不堵,各方面都通暢了,自愈力就被激發了,一些相關的病也就慢慢好了。知名的院士樊代明,曾經說過“三分之一的病,不治也能好,三分之一的病,治了就能好,三分之一的病,治了也不好。”其中不用治就能好的,基本就是靠自愈力,而傳統的調理方法,也并非是現在意義上的治,和自愈力是相吻合的。
只不過,雖說自愈力存在,但它到底是個什么,一直說不清楚。一般意義上,會把自愈力和免疫、應激以及內分泌等聯系起來,認為這些系統都是自愈力系統的一分子。在生病以后,身體的這些系統,開始相互協作,完成整個自愈的過程。比如受了風寒,生理活動減弱,多出來的能量就被用于維持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