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比較敏感,吃太飽容易撐到,導致心臟容易缺血,那么,我們在飯后應該適量的做一些按摩,可以有效的促進心臟的循環,飯后怎么做可以起到養生的效果呢?吃飯之后多久可以運動呢?飯后能吃水果嗎?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飯后常做的幾件事
人們往往會忽略一些小事,不如吃完飯之后就坐在那或者直接躺下,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飯后你知道如何養生嗎?飯后養生非常的重要,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康,更長壽。那么飯后常做什么對身體好呢?
飯后先漱口
保持口腔濕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并幫助消化。
飯后再揉腹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辈⒁蟆耙允帜Ω箶蛋俦?,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臥”,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飯后聽音樂
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欲并有助于消化,而飯后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飯后慢慢走
飯后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后20分鐘,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后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后平臥10分鐘。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人的身體有兩條與心臟有關的經絡,分別是心經和心包經。中醫認為,心包是心臟的護衛,能“替主擋邪”,凡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要從心包經入手解決。心包經的走向是從心臟出發,經過腋窩,沿手臂內側的正中線到達指尖,途中有天池、極泉、內關、勞宮等穴位。位于腋窩頂點的極泉穴和手腕內側的內關穴,都是心臟急救穴。心絞痛或心梗發作時,彈撥極泉穴,有增加心臟供血的效果;按揉內關穴,也能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
人吃完飯以后,血液多往胃腸流動,目的是集中力量消化和吸收營養,這時心臟會處于相對缺血的狀態,如果再吃得過飽過撐,心臟缺血就會更加明顯。飯后半小時左右,如果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具體方法是,用一只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癥狀,這個方法,不但適用于患心臟病的老人,對所有老人來說都是很好的養生妙招。
飯后不宜做的事情
1、飯后吸煙
人在吃飯后,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這時人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佳狀態”,香煙中的有毒物質更容易進入身體,加重對健康的損害。
2、馬上喝茶
喝茶有益身心,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多種維生素等,能夠起到保健和藥理作用。
飯后立即喝茶也是不好的習慣,因為茶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妨礙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
喝茶好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后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