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年當中發病率高的季節,很多的人都知道要給身體補充一些營養,但是冬季健康究竟該怎么保證呢?冬季養生常識你們都了解哪些呢,平時多了解一些健康常識還是非常有好處的哦,趕緊來看看下文的介紹吧!
冬季健康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中醫對身體的調節是非常講究的,冬季屬腎,冬季為一年中佳的進補時節。冬季健康養生要著重調理腎臟、滋補腎臟。接下來,來學習一些冬季健康養生小常識。
冬季養生常識
冬季寒冷我們習慣關緊門窗,這樣會使得室內二氧化碳過高,加上汗水分解物等,會嚴重污染室內空氣,人容易感覺頭昏、疲勞、惡心等。而且冬季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冬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更有利于養生保健。
冬季膳食的營養素佳比例如下:15%~23%的蛋白質、25%~35%的脂肪、60%~70%的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攝入量也可以高一些。注意增加維生素C。多補充動物性食物及大豆,可以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冬季健康養生小常識還有適當補充油脂,植物油可以占一半以上,還要攝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及奶類。
冬季寒氣襲人,易傷害陽氣,冬季養生保健要從斂陰護陽出發。具體的養生小常識有早睡晚起。休息時間充足可以讓意志安靜,讓體內陽氣不受干擾。注意背部保暖,避免陽氣受損。冬季健康養生小常識還有避寒就暖,盡量待在室內,減少外出。冬天要減少洗澡次數,洗澡時要做好保暖。
冬季養生還要適度進補。中醫認為虛則補之,寒者溫之。冬季健康養生,飲食上要多吃溫性、熱性且溫補食物,幫助提高身體耐寒力。食補要選擇蛋白質、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常吃羊肉、牛肉、雞肉、豬腰子、鯉魚、蝦等。身體虛弱的老人冬季要多吃燉母雞及瘦肉,可以增強體質。冬季雖然適合養生,但也要注意這些健康養生小常識。切勿盲目進補,反而給身體增加傷害。
冬季進補,來年打虎?
21日冬至,中醫認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好季節,民間也有“冬令進補,來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補,滋補也要對癥。
進補每年火滋補要對癥
“滋補要對癥”,李云君強調,雖然冬季的確是進補的大好時機,年年都紅火。但是并非人人需要進補,每個人因體質不同進補也有差異化。中醫在給患者開進補膏方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病史、合并癥、病癥、禁忌癥,判斷患者是否需要并且適合進補;然后綜合辨識患者體質,在開具膏方的時候揚長補短,對癥進補。膏滋通常比較滋膩,所以通常會在方子里加入行氣、清火的中草藥以達到陰陽平衡。
李云君強調,膏方也是藥,藥不是隨便吃的,應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果身體很好,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不必刻意進補。過多進補,不但無益,反而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服用過多的人參,會出現煩躁、激動、失眠、腹脹等“人參濫用綜合征”。
冬季養生原則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元憂平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后,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