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入強刺激性、高濃度藥物或使用時間較長,損傷靜脈內皮細胞;淺表靜脈曲張、血液淤滯;肥胖、吸煙、外傷造成靜脈內皮損傷,細菌感染等。
靜脈血管內膜損傷后,形成血栓,迅速導致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癥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并有滲出液,局部表現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的索狀硬條或串珠狀硬結,全身反應不明顯。
預防
佩戴彈力襪改善下肢靜脈曲張。對于血液高凝狀態的患者在積極糾正基礎疾病的同時,應注意避免四肢、軀干等好發部位的外傷。
此外,靜脈穿刺過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及使用強刺激性藥物。同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靜脈植入物造成的感染。
1.一般治療
去除導致靜脈炎的病因,如靜脈導管等。如合并細菌感染,可酌情予以抗生素。
下肢病變在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同時可加用醫用彈力襪,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局部可采用熱敷、物理治療等促進炎癥吸收,止痛。
2.藥物治療
外用類肝素軟膏、抗炎藥物軟膏,內服促進靜脈回流等活血化瘀藥物。
對于位于大腿根部及膝關節周圍的病變,需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療。對合并細菌感染者,需根據感染細菌類型對應使用抗生素。
3.手術治療
局部血栓性靜脈炎可在炎癥期消退后,如仍有條索狀硬物伴疼痛,可考慮手術切除。如下肢靜脈曲張合并血栓形成淺靜脈炎,可于炎癥消退后行手術治療。
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生于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游走性發作。
臨床特點為
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后,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
由于血管內壁的刺激,造成血管壁發炎。靜脈炎屬于中醫脈痹、血痹、惡脈、腫脹、筋痹、瘀血流注等癥范疇。
多見于中、老年人。其臨床特點為患部腫脹、疼痛,站立或勞累加重,患部皮色加深、皮溫升高。
其病機為濕熱下注,氣血瘀阻和氣血失和而致。單側發病時、左側多于右側。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
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色紅、腫脹、灼熱、疼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后,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著,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并發者,多稱為“惡脈”;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
《肘后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
結語:靜脈炎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其中蘊含的危害卻也很大,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千萬不要被一些毛病所困擾,上文中就給大家介紹了一些關于靜脈炎的相關事項,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對此應該也都已經有一定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