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種睡眠不足都會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節律,引起心理或軀體方面癥狀。
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健康
對于很多上班族和學生族來說,工作日由于種種原因睡眠不足,周末補覺后卻發現越睡越困。專家解釋,人類整夜睡眠呈現周期性變化的特點。
一個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球運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球運動睡眠(REM)組成。一夜中可出現3—5個這樣的睡眠周期。
每個周期持續90—100分鐘。正常成年人首先出現NREM睡眠,隨后出現REM睡眠。前者分為淺睡眠期N1,N2期及深睡眠N3期,后者便是人們常說的做夢時期。
在補覺的時候,NREM可以被一定程度補償,但并不充分;而REM會進行較為充分的補償,占較多的比例。
在REM睡眠中,人體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在這個階段醒來,人便會感到全身軟弱無力。這也是補覺過程中一個正常的反應。
此外,長期N3期睡眠減少會出現睡眠不解乏的感覺,長期REM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的下降以及情緒異常的現象。
醒來后的身體狀態和睡眠周期情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睡眠時間和睡眠結構是隨年齡不斷變化的。”專家說,“睡眠總時間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新生兒每日睡眠時間超過16小時,而6個月大的嬰兒睡眠時間減少至12小時。
步入老年后,睡眠可能呈現片段化,夜間覺醒增加,睡眠效率下降,淺睡眠所占比例增加,深睡眠所占比例減少。”
無論對于什么群體,高質量的睡眠都應該是由完整的睡眠周期構成的,任何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到醒來后的身體狀態。
“睡眠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到人體健康狀況,一味地追求睡眠時間可能反而會影響睡眠周期,降低睡眠質量。”
延長睡眠時間不見得能彌補睡眠不足,若自然醒后感覺良好便可開始新的一天。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眠—清醒晝夜節律是人類適應地球自然晝夜節律逐漸進化形成的。”工業化時代以前人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節律與人體自然形成的睡眠—清醒晝夜節律基本一致,所以睡眠障礙問題相對較少。
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時代,人們工作時間也由于照明設備的出現打破了對晝夜變化的依賴,出現加班、倒班的非晝夜工作節律,這與人體自然形成的節律經常出現沖突,因而各種睡眠及其相關疾病呈現高發態勢。
專家建議,要盡可能減少日常生活節律與人體自然形成的睡眠節律的沖突,睡前不要吃的過飽或饑餓,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如玩手機、看電視、閱讀、寫作或過多的思考問題等,按時上床按時起床,不要無故早睡或晚起,午后不要飲用興奮性飲料。
對于上夜班的人,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夜班,夜班下班前和下班回家途中盡量減少光照,創造安靜與溫度適宜的睡眠環境。
同時對于跨時區工作或旅游,要盡量按照當地的習慣時間進食與工作等等。
此外,雖然不提倡工作日壓縮睡眠時間,但若平時睡眠不足,休息日一定要進行補覺。
偶爾的睡眠問題,不要太在意。若每周睡眠困擾大于3次,并且持續時間較長,特別是伴有明顯的日間功能損害時,如疲勞、困倦、工作和學習能力下降、情緒和心境受到影響,應及時咨詢專業的睡眠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