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起自己的養生保健工作,其實保健養生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只要我們就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加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們就可以很輕松的做好養生保健。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六養”用來幫助我們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明代學者陳益祥提出了“六養”: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絳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指,逍遙杖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就是強調怡情養性,從而調暢氣機、疏通氣血、調整臟腑功能、維持機體健康。
我們不妨學學這六養,用平和的心態來養生和預防疾病。
水聲養耳
“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里聽泉聲。”曾鞏的《西湖納涼》道出了水聲養耳的美好境界。從中醫的角度,“腎主水”,傾聽水聲因而能夠收斂腎氣,保養腎精。“腎開竅于耳”,水聲可使耳道清靜,伴著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曠神怡。
國內外臨床上則有用海浪聲治療耳鳴的方法,如聆聽瀑布聲或海浪聲,可以有效緩解耳鳴癥狀,有助于耳鳴的康復。這與使用近似耳鳴頻率的耳鳴助聽器的治療原理相同,即確認患者耳鳴屬于低、中、高音頻耳鳴的哪一種后,將水聲音量控制為略大于耳鳴的聲音,可以治療耳鳴。另外,耳鳴者多伴有情緒焦慮,有條件的患者多置身于自然環境的水聲,更具舒緩壓力的作用。
綠草養目
以中醫五行理論來看,綠為青色,五行屬木,五臟中對應肝,肝開竅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調暢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綠樹之中,自然養眼養身。
但“綠養眼”并不代表我們只要盯著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獲得,而是強調人要走進大自然,目之所及,盡可養目。因此,遠眺才是其核心要義。傍晚時分光線比較柔和,遠眺青山綠樹可以大限度地放松睫狀肌,緩解眼疲勞和糾正近視的效果也更好。青少年早期近視和低度近視的成年人更要養成每天遠眺綠色的習慣,有助于恢復正常視力。
觀書養心
山水景物為第一自然,而書籍是紙上的風景,通過閱讀游記、山水詩也可領略自然之美,此可謂“第二自然”。從中醫的角度,心主神明,心為陽臟而主陽氣,閱讀可以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有助推動心陽,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生機不息。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養心修德。百歲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的長壽經里有一句話叫做“養生必先養心,養心必先養德”。德從何來?讀書正是一個經濟又實惠的絕佳途徑。讀書就是培養胸中的山水,通過明曉事理來實現自己內心的平靜,從而養心養性。
琴書養指
撫琴與書法都是中華文化瑰寶,也是修身養性的至高境界。在中醫看來,撫琴與書法還具有明確的養生保健效果。
人體有12條經絡,其中6條經絡的循行經過手部,并在手指末端分布有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少澤等重要“井穴”,通過按揉井穴或刮痧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宋代歐陽修就在《琴說》中記載了學琴治療自己“幽憂之疾”和“兩手中指拘攣”的經歷。
書法、繪畫都是寓動于靜的運動,通過運動手指、手腕來帶動手臂和全身,集渾身之氣力于筆端。練習時往往“不思聲色、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既能舒筋活絡、暢通經脈,又能使人情志舒暢、身心放松,從而調和內外、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