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在夏季要盡量避免曝曬、雨淋,或待在氣溫過高、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雨后也不宜坐臥濕地。同時,還要避免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防止暑濕之氣侵襲機體。
老人中暑后怎么辦
高溫來襲,防暑降溫成為每個人的必修之課。專家提醒,室外作業者和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人丹、藿香正氣水、十滴水、清涼油等常用藥物要隨身攜帶。
專家提醒,早上出門前,可用綠豆、蘆根、甘草煮粥喝,涼拌馬齒莧、魚腥草也是不錯的消暑小菜。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松,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
老人更要防中暑
酷暑盛夏,氣溫頗高,由于老人的體溫調節功能低下,皮膚溫度受環境氣溫影響大,再加上皮膚排汗的能力不強,大量的體熱不得外泄,因此,容易發生中暑。特別是體弱多病的老人更是如此,比如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炎熱會使人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地轉移到皮膚消散,在體內積蓄而發生中暑。
現在條件好了,許多老人家里都安裝了空調。空調原本是預防中暑的,而醫學家發現,隨著空調的普及,出現了一批新的易中暑人群。
這些人極不耐熱,在外界氣溫攝氏33度人們并不覺得很熱時,他們即可能中暑。
究其原因,在高溫環境下人體會產生一種應激蛋白,可使機體免受傷害。而久享空調的人因為少了這種刺激,此類蛋白便明顯減少,而使耐熱力大大下降,一旦外出或暑天停電,遇到并不很高的氣溫,便因缺少應激蛋白的保護而發生中暑。因此,不要貪戀空調,常出去走走,保持人體固有的熱適應能力。
老人在中暑后,開始感到全身疲乏,四肢無力,胸悶,心悸,頭昏,注意力不集中,口渴,大汗,體溫可正常或略有升高。此時,如果能到通風、涼爽的地方休息,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先兆中暑”。
若癥狀繼續發展,會出現顏面潮紅,胸悶加重,皮膚灼熱,并且大量出汗,惡心嘔吐,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
但經過休息后,在4小時內,仍可恢復正常,稱為“輕癥中暑”。如果除上述癥狀外,還伴有昏厥、昏迷或高熱者,叫做“重癥中暑”。此時,若不及時處理,可危及生命。
中暑的預防,一是注意收聽高溫預報,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遇高溫天氣,尤其是每天的11時-14時,盡量減少外出,適當午睡,飲食宜清淡,多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服補氣藥可防暑,如生曬參、西洋參、黃芪等。黃芪有斂汗、固表、補中益氣功效。
盛夏來臨之時,老年人可選用上述補氣藥,用水煎服。三是外出時一定要帶上防暑工具,如遮陽傘、太陽鏡等,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注意到陰涼下休息,年老體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