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覺是老人常見的一種癥狀,那么老人睡不著覺是什么原因呢?老人睡不著覺要如何緩解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老年人睡不著覺是生理現象,人老少睡眠,多是早睡早醒,容易中斷。老年人深度睡眠減少,淺睡眠增多,睡眠中覺醒的次數增加,睡不踏實,入睡困難,一覺醒來,總感到“不解乏”。
影響老年睡眠的因素還有前列腺肥大,有的人“腎虛腎寒”,也容易頻頻起夜,影響睡眠。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也常引起睡不著覺。
老年人睡不著覺與性別也有關系。老太太多容易受精神的干擾而睡不著覺。中醫《內經》曾規勸“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主張防止心緒的煩亂。
睡覺前不可飲食過飽,更不可暴飲暴食及吃些興奮性食品。《素問·逆調論》稱“胃不和則臥不安”。睡前2~3個小時喝點酸奶或吃個香蕉對安眠也有好處。睡前看一些書報雜志,讓視力稍有疲乏感,借著閉目養神的機會而入睡,或是飯后散步、睡前散步讓身體稍有疲乏感,也可借這個機會睡個好覺。
雖然安眠藥可以使人很快入睡,但安眠藥的應用是一種臨時的輔助治療方法,還是應當主要靠生活和精神上的調理,而且長期應用同一類安眠藥也容易依賴或產生耐藥性。
中藥食療藥膳對治療睡不著覺有一定好處,平時應多吃些百合、蓮子、開心果、酸棗仁、核桃仁。一些中成藥如朱砂安神丸、柏子養心丸、安神補心丸、歸脾丸等都對治療睡不著覺有一定作用,只是應注意辨證用藥,關注綜合調理。
睡不著覺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煩躁的一件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睡不著覺會慢慢的惹上身來,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他們容易在半夜驚醒,或是晚上躺下后沒有困意,很早的起床,都稱作為睡不著覺,長久的睡不著覺很容易造成身體的影響。
老年人睡不著覺通常是表現為間歇睡,睡睡醒醒、醒醒睡睡,夜晚很難睡足8個小時,但白天打盹,累計下來,一天的睡眠量也接近8個小時,成年人一般每天睡眠5~7小時,多也就是7個半小時。
許多探討睡眠學的人認為,睡不著覺本身算不上什么疾病,而只是暗示著身體上或情感上或行為上出了問題,從而影響了大腦的正常功能,妨礙了大腦發出睡眠的指令。
老年人一旦出現暫時的睡不著覺,不要為之急躁。有些人剛躺下不久就擔心是否能人睡,這樣越擔心就越睡不著,結果出現了病態性恐懼睡不著覺癥。
實際上老年人常見的睡不著覺多是情緒引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容易產生悲觀情緒,遇到不滿意的事容易傷感;過于操心子孫的事,又力不從心,也會波及情緒;有的人身體出現某些異樣的感覺,便猜疑是不是患了什么疾病,或聽到別人患了什么病,自己也懷疑有了什么病,等等。
老年人要調理好心態,注意好情緒的起伏波動,不要讓自己著急,平時可以讓自己適當的鍛煉,學會跟其他人打好交道,讓自己的心情平靜,白天盡量減少睡覺的時間,這樣可以減輕晚上睡不著覺的情況,也不要對于事情過度的又情緒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