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秋乏并不難理解。因為,在炎熱的夏天,人的身體大量出汗造成了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中醫認為陽氣偏勝,很容易脾氣暴躁、易“發火”,此時,人體實際上是處于過度消耗階段。
秋季氣候由炎熱變得涼爽,機體進入到了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這時候夏季消耗所造成的“隱患”就顯現了,所以說秋乏,其實是對夏季節造成人體超常消耗后,生理功能恢復時的一種“補償”。另外,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可見咽干、口干、鼻子干。而且,秋分以后,特別是“處暑”節氣時,雖然早晚氣溫比較涼,但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暑濕仍較重,濕氣易傷脾,中醫稱暑濕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濕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了。而使人出現疲憊、困乏等情況,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這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會自然而然地消除。
在生活中,人們特別是兒童在飲食,生活習慣、運動鍛煉等方面要如何調整?
想盡早擺脫秋乏,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做廣播體操、跳繩、打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因為過度運動,將會增加身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于身體恢復;其次,盡可能充足睡眠,把情緒調平穩,可以聽聽音樂,舒緩緊張的情緒,可以見情疲勞感;還要調整飲食,好少做油膩的菜肴,可以多吃素的,如豆腐或者綠色高纖維蔬菜:像胡蘿卜、菠菜等,可確保腦細胞獲得充足的氧氣。主食方面,綠豆飯或全麥面包是不錯的選擇。在就餐的順序上,如果想飯后不犯困,擺托疲乏,要先吃肉,后吃蔬菜,后吃主食。
此外,在三餐的間隙讓孩子吃些菠蘿、橘子、檸檬等含大量維生素的水果,也可以消除神經系統疲勞,使人精力充沛。而香蕉、葵花子則有抑制大腦思維的作用,容易引起困倦,好別吃。
中醫有沒有好方法呢?
教給大家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理大包
大包在腋窩直下約兩拳的位置上,位于我們身體的側面。理大包時,將兩手握拳,拳頭正面頂在腋窩下大包穴上,輕輕用力在穴位及穴區附近旋轉按揉,同時挺胸、向后收縮兩肩,并盡量向后仰頭。操作半分鐘后,放松幾秒鐘,再重復操作約5-8次。
通過前面的解釋,我們已經知道秋乏與脾胃失調有關,大包穴位于脾經之上,是脾之大絡,有散布脾之精氣的作用,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為后天之本,對于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肌肉四肢的正?;顒悠鹬匾淖饔茫虼?,理大包對于四肢感到困頓疲乏的人特別有好處。
此外,還有一些簡單按摩也能有效祛除“秋乏”。
1.將手指合攏,指尖輕輕按摩太陽穴,局部微微發酸脹感即可
2.將兩手蓋住兩耳,手指放在腦后,左右兩手的手指要盡量靠攏,接著用四指像彈鋼琴一樣彈打后腦勺,心里默數36下。
3.做“梳發”動作。方法是將雙手十指微屈,以排列整齊的手指指腹,由前額發際將頭發梳往腦后,一面梳理頭發一面摩擦頭皮,重復此動作至少10次。
秋天感覺到疲累就是秋乏嗎?
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一個誤區。秋乏是一個暫時現象,通過調整睡眠,飲食,體育鍛煉等,一段時間以后就可以消失,如果仍得不到緩解,依然是經常頭沉、記憶力低下、身體疲乏、就要警惕有沒有疾病在作祟啦!
秋乏和生活習慣有關嗎?
是有關系的,特別是北方人。 秋季北方人講究“貼秋膘”,其實吃太多高脂、高糖的食物。比如饅頭、米飯、豬肉,或者炸薯條、漢堡包、炸雞等快餐食品,這些會刺激胰島素和膽汁分泌,使人體內臟不堪重負,并降低血液帶氧能力,導致腦部含氧量降低,讓人容易疲倦。
結語:看完上面的文章,大家對達到春困是不是有了一些信心了呢?春困其實不可怕,只要大家調節好自己的生活方式,肯定可以解決春困這個難題的。春節即將結束,春夏交接,希望大家調整好生活方式,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