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葡萄糖的藥理作用
作用機制
氨基葡萄糖是一種天然氨基單糖的衍生物,是軟骨基質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蛋白聚糖可以通過抑制膠原纖維的拉伸力來使關節軟骨具有吸收沖擊力的功能。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聚集葡萄聚糖的生物合成是增加的;在疾病的后期,則相反。由此導致軟骨的彈性不斷減弱并逐漸出現關節炎的諸多癥狀。氨基單糖可刺激軟骨細胞產生具有正常多聚體結構的糖蛋白,抑制一些可損害關節軟骨的酶(如膠原酶),防止皮質激素及某些非甾體抗炎藥物對軟骨細胞的損害及減少損傷細胞的內毒素因子的釋放。在關節炎的發展進程中,補充外源性的氨基葡萄糖可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體外試驗中,如果補充了氨基葡萄糖,形成軟骨的多形細胞就可以合成更多的聚集葡萄聚糖。在關節炎的動物模型中,氨基葡萄糖也具有抗氧化作用,抑制損傷細胞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產生。通過上述途徑,氨基葡萄糖發揮直接抗炎作用,可緩解骨關節炎的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并可阻止骨關節炎病程的發展。
藥動學
氨基葡萄糖口服90%被吸收,通過生物屏障迅速彌散到血液,并分布到組織和器官,尤其對關節軟骨有親和性,可彌散到關節軟骨基質,到達軟骨細胞。口服后4h血藥濃度達峰值。服藥后1~8h,在肝、腎、胃壁、小腸、腦、骨骼、肌肉和關節軟骨均可測出硫酸氨基葡萄糖濃度依次遞增。24h該成分下降。t1/2為18h。硫酸氨基葡萄糖經肝臟代謝為較小的分子,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尿素。口服量的10%從尿排泄,11%經糞便排出,其余大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經呼氣道排出。
也有一些研究報道了不同的結果。Barclay認為氨基葡萄糖口服后,經過首過效應與血漿蛋白結合,生物利用度為26%,未結合的氨基葡萄糖部分在關節軟骨處濃集。體外試驗提示,氨基葡萄糖產生各種作用時,其血藥濃度需高于100mmol?L-1。Biggee等在給予18名禁食一夜的骨關節炎患者硫酸氨基葡萄糖1500mg,在一定時間留取血樣。空白血樣的藥物濃度低于015mmol?L-1,試驗中大血藥濃度為1115mmol?L-1,遠遠低于其他研究中取得體外療效所需要的濃度。由此Biggee等研究者對于氨基葡萄糖的療效產生了疑問,因為這些療效是建立在當前體外研究中高濃度的的生物學理論基礎上的。
臨床有效性
氨基葡萄糖用于治療各個部位的骨性關節炎,如膝關節、髖關節、手關節等的骨性關節炎。自硫酸氨基葡萄糖上市以來,國內外對其進行了多項臨床研究。
癥狀改善作用
在1994年,Noack等為評價硫酸氨基葡萄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進行了一項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的研究。252例門診骨關節炎患者依據理奎森氏(Lequesne)指數評定(其放射學分級Ⅰ至Ⅲ級,Lequesnez指數至少為4分,且至少有6個月以上的癥狀),隨機分組,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500mg(治療組)或安慰劑(對照組),每日3次,用藥4周。在研究開始時每組的Lequesne指數均為(1016±0145)分。研究結束時治療組降至(7145±015)分(平均減少312分),安慰劑組為(814±014)分(平均減少212分)(P<0105,S檢驗)。治療組與安慰劑組有效率分別為55%(n=120)與38%(n=121)。患者耐受性好,2組未發現明顯差異。該研究顯示,硫酸氨基葡萄糖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骨關節炎的慢作用藥物。Bruyere等研究了長期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對于患有膝關節炎的絕經后婦女癥狀及進行性結構變化的影響。414名婦女進入一項為期3年研究。3年后,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婦女的關節腔沒有顯示狹窄,而服用安慰劑組患者的關節腔變窄了0133mm。此項研究著重說明了易患膝關節炎的絕經后婦女,藥物干預改變了疾病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