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膿血便
腸道下段有炎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或潰瘍性結腸炎等,病人大便中常含有黏液、少量膿和血。細菌性痢疾還有另一個特征,病人每天排便可達十幾到幾十次,大便前常有陣發性腹痛,便后總有排不干凈的感覺,這種癥狀在醫學上叫做“里急后重”。阿米巴痢疾糞便顏色很像巧克力糖,呈糊狀,形似果醬或做炸醬面時的炸醬,糞便中常含有崩潰腐敗的組織碎片,有惡臭。
大便預示寶寶健康狀況
吃、拉、睡是小寶寶們的主要任務。家長如何通過寶寶的這些單調的“日常”來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呢?專家表示,還不會言語的寶寶,他會把健康狀況表現在每天“臭臭”里,只要細心觀察,父母就能對孩子的健康狀況有所了解。
寶寶的“便便”變化隨食物而定
寶寶每天都要拉好幾次大便,怎樣的“大便”才算正常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余德釗表示,寶寶食物不同,拉出來的大便也有所不同。在添加輔食前,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呈金黃色,比較稀軟,即使稍微偏爛也算正常,一般寶寶每天大便次數3-5次左右,這與進食量也有一定關系,吃得越多則自然拉得越多。而人工喂養和混合喂養的寶寶,大便的顏色則淡一些,呈淡黃色或黃棕色,偏干的較多,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況,而大便次數相對母乳喂養的要少一些,大概每天2-3次左右。但總的來說,寶寶每天大便次數能保持1-2次都算是比較正常的。
4個月以后,寶寶開始添加輔食,正常的大便會出現較大變化。此時寶寶的大便更接近于成人,不再是容易清理而且沒有難聞氣味的大便了。隨著孩子吃得食物種類越多,大便會變得更稠、顏色加深,氣味也更加難聞。而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青菜、胡蘿卜等食物常常會“原樣”地出現在寶寶排出的大便中。余德釗表示,家長并不需要過于慌張,寶寶的消化道發育是需要時間的,初期不能完全消化這些食物屬于正常狀況。一方面家長可以用攪拌機打爛食物方便孩子吸收,另一方面在孩子長牙的時期可以適當留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
大便性狀的改變需引起注意
即使寶寶的胃腸道和消化能力都處于成長中,但無論如何,食物被吃進人體后,營養會為人體吸收和利用,而消化吸收不完全的殘渣則會排出體外。如果寶寶的大便性狀發生了改變,則意味著在吸收利用環節出了問題。余德釗介紹,一般判斷孩子大便是否正常要看大便是否與平時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如顏色、性狀、氣味上的變化——
形狀:比如平常寶寶的大便是“成形”的,那么突然不成型,出現爛便甚至是水樣狀大便則可能是出現腹瀉的問題;如果出現黏液狀的大便,甚至是帶血的大便,那么就可能是感染導致的,如痢疾、腸炎等問題。
氣味:一般添加輔食前,寶寶的大便沒有太難聞的氣味。而添加輔食后,會根據輔食添加的種類增多逐漸產生難聞的氣味。但如果大便粘滯且散發出酸臭的氣味,就有可能是消化不良。
顏色:寶寶大便顏色的異常改變,應該先考慮與之前所攝入的食物是否有關。例如一些紅顏色的火龍果會導致尿液甚至大便出現紅色、紫紅色等。綠葉青菜也有可能導致寶寶的大便變得較為綠色。進食過多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豬紅、豬肝等也許會讓大便偏黑,這些都屬于正常狀況。
如果食物調整后寶寶的大便還是出現異常顏色則需要引起重視。比如多排出灰白色的大便,意味著膽汁可能沒有參與到消化中,需要檢查下肝膽是否出現異常。而偏硬的大便帶有血絲可能是肛裂,多先出現便秘,然后大便帶血。值得一提的是,便秘有可能是大腸出現了問題,也有可能是消化的問題,還有可能是肺部感染(咳嗽)引起,因此如果孩子長期便秘,好到醫院求診治療。
學會看“大便”調飲食
除了通過看大便的情況來了解寶寶的狀況外,家長也可以根據大便的性狀來調整孩子的飲食。余德釗舉例說,如果孩子大便比較清、稀,而且沒什么味道,那么可能是寶寶脾胃虛寒,或者是腸胃受涼了。此時首先要做好胃部的保暖工作,停吃寒涼的食物,日常飲食以溫熱的為主。但也不需要吃熱性的食物,免得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