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靜脈炎簡稱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發炎,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淺靜脈炎患者,患肢局部紅腫,疼痛,行走時加重,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
脈管炎其病機為濕熱下注,氣血瘀阻和氣血失和而致。靜脈炎可以發生于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游走性發作。那么靜脈炎中醫如何分型呢,對此,專家做出了以下介紹:
1、即紅腫型
靜脈周圍有紅腫,沿靜脈走行發紅,觸痛明顯。
2、硬結型
沿給藥的靜脈節段疼痛,觸痛,靜脈變硬,觸之有條索狀感。
3、壞死型
沿血管周圍有較大范圍的腫脹,形成瘀斑達皮肌層。
通常情況,靜脈炎會發生于長期靜脈注射后,創傷、手術、妊娠、分娩、心臟病、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及長期站立、下蹲、久坐、久臥受潮濕等,較常見是各種外科手術都會引發靜脈血栓的形成,從而形成靜脈炎。
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是位于人體體表可視靜脈發生的血栓性炎癥。中醫屬“黃鰍痛”、“脈痹”范疇。中醫認為血栓性淺靜脈炎多與絡脈阻滯不通有關。絡脈既是氣血運行的通路,也是病邪侵襲人體的通道,由于絡脈細小迂曲,血流緩慢,發病也不像經脈那樣快速傳變,而是以絡脈不通為突出表現。中醫一向在治療疾病方法有深刻的研究。
血栓性淺靜脈炎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急性期靜脈局部疼痛,發紅呈條狀或網狀,沿靜脈走向有壓痛性索條,1~2周后紅腫消退,代之以色素沉著,及硬如繩的索條,部分病人可伴有全身在不適,反復發作的靜脈炎,伴皮膚色素沉著,血栓機化后變硬。
診斷通常不困難,患者主訴沿靜脈走向部位,出現疼痛伴有條索樣結構或結節,常合并靜脈周圍炎癥反應而引起累及靜脈處發紅,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與一般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無異,其表現為某一區域內,驟然出現線狀或網狀紅腫條索狀物,有疼痛和壓痛,初時質地較軟,隨后逐漸變硬,紅腫充血逐漸為色素沉著所替代,在長期發病過程中,發作具有間歇性,呈遷徙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體各處交替發病,所遺留的色素沉著和索條物可布滿全身,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診斷較困難,診斷率為62.4%,如果有置管輸液史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敗血癥,行血培養2次同樣菌株陽性,在排除釀成敗血癥的其他原因后,應探查靜脈,多普勒超聲,靜脈造影和CT檢查中可排除深靜脈和腔靜脈段血栓形成。
血栓性靜脈炎主要分為血栓性淺靜脈炎和血栓性深靜脈炎兩種,前者又分為肢體血栓性淺靜脈炎、胸腹壁靜脈的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等。后者又分為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性靜脈炎和髂股靜脈與腘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臨床當根據不同特點仔細診斷。
后期出現營養障礙性改變,伴有瘀積性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股、脛周徑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時腫痛加重,靜臥后減輕。如果血栓脫落而移至肺部,有可能引起嚴重的肺栓塞并發癥。
(1)病變的淺靜脈內血栓直接脫落,通過血循環導致PE
靜脈滲漏性靜脈炎,簡稱滲漏性靜脈炎,中醫屬“黃鰍痛”,“脈痹”范疇。滲漏性靜脈炎可造成局部組織腫脹疼痛。西醫臨床通常采用熱敷、冷敷及硫酸鎂濕敷等方法對靜脈滲漏性靜脈炎進行治療,在療效不佳時,中醫建議采用蘆薈外敷。
(2)血栓性淺靜脈炎基本病理變化為炎癥反應和血栓形成
血栓可以沿大隱靜脈向上或向下蔓延,可累及下肢的深靜脈并形成血栓,進而導致肺栓塞。臨床上,下肢腔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有時可有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