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齊可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風濕性心臟病最為多見。心律不齊可按發生原理,心律不齊時心率的快慢以及循環障礙嚴重程度和預后進行分類。心律不齊的70%可通過聽診發現,確診大多要靠心電圖。
臨床診斷心律不齊的重要方法
1、頸靜脈波動:一過性過度充盈的頸靜脈猶如“搏動”樣波動,是觀察和診斷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時,可見頸靜脈的“搏動”,并可聽到“炮擊音”;心房顫動則可見強度不一、毫無規律的頸靜脈充盈波。
2、聽診:心律失常的70%可通過聽診發現。如能有序地注意其頻率與節律的變化,則能做出初步判斷。例如過早搏動,可聽到提前的心臟搏動和代償性間歇。如陣發性室上速,可聽到快速而規律的心臟搏動;而心房顫動則聽到雜亂無章的心臟搏動,無論是強度、頻率、節律,均無章可循。總之,心臟聽診既是內科醫生的基本功,亦是臨床發現心律不齊的重要方法。
3、常規心電圖:常規12導聯心電圖是診斷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方法。亦是最可靠的方法。心律失常性質的確診大多要靠心電圖,但相當一部分病人可根據病史和體征作出初步診斷。一般接近97% 的心律失常均在心電圖有所發現。一般常規12導聯心電圖,多選擇Ⅱ導聯和V1導聯做較長時間(大于1min)的描記,以發現心律不齊。
4、動態心電圖DCG:是在便攜式記錄裝置記錄24~72h日常生活情況下的心電變化回放至計算機分析處理后的心電圖。它彌補了常規心電圖時間受限的缺點,還能捕捉偶發的心律不齊。
一般心律失常多為陣發一過性或間歇發作。特別是在夜間發作者常規心電圖更難以捕捉。因DCG可行24~72h監測,故可提高對各種心律失常的檢出率。DCG可對心律不齊做出準確的判定和分析。并使心律失常的規律性表現得以展現,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力的證據。
5、根據常規心電圖及其他心電學檢查結果可以明確診斷心律不齊,但還須進一步心電圖鑒別診斷及分類。心律失常的分類:由于心律失常發生的病理基礎、發生機制、出現部位和心臟頻率的不同,有多種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機制分類:如果竇房結產生激動的情況異常,或者激動發自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可產生激動起源相關的心律失常。心臟起搏點產生的激動沿著正常的傳導系擴布整個心臟,出現一次心臟搏動。假如激動傳導緩慢或阻滯,或者沿著異常傳導途徑傳導也會引起心律不齊。因此,按心臟激動的起源和傳導異常來劃分心律失常,可以反映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和性質。按發生原理進行分類較為適宜。
(2)按頻率分類:臨床上常用有快速心律不齊和緩慢心律不齊,也包括頻率正常的心律不齊。這種心律不齊的分類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單,而且可以指導治療方法的選擇。
(3)按部位分類:這種分類是以心律不齊在心臟的發生部位為依據,可以反映心律失常發生的部位和初步判別心律失常的危險性,一般講,室性心律失常危險性較大,房性心律失常危險性相對較小。根據該分類原則,可劃分為竇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接區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等。
溫馨提示:大多數心臟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猝死隨時都可發生,而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積極診治原發病,可有效降低猝死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