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簡介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
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腹瀉診斷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癥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許多病例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
若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線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
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
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反復多次查大便常規,病原學檢查,各種細菌培養、查阿米巴原蟲及病毒等。
此外,專家認為還可以通過下列檢查來診斷慢性腹瀉:(字數限制,詳情參看)。
1.指診。
2.乙狀結腸鏡檢查。
3.纖維腸鏡檢查。
4.鋇灌腸。
5.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有重要價值。
6.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
7.B超、CT或MRI(核磁共振)。
怎么通過糞便形狀來診斷腹瀉原因
(1)若糞便為灰白色,可能是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膽道梗阻,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2)若為黑色,在沒有進食動物血制品和黑色的食物、藥物的前提下,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
(3)糞便為紅色則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4)有柏油樣腥臭味的糞便常提示痢疾。
(5)淡黃色則提示脂肪消化不良。
(6)多泡沫、酸臭味一般多為糖消化不良。
(7)惡臭則為蛋白質消化不良以及腸道有害菌多。
(8)大便中還能直接看到寄生蟲或者蟲多為寄生蟲導致。
腹瀉嬰兒腹瀉預防
嬰幼兒腹瀉是一種容易預防的疾病,根據腹瀉發生的原因,應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飲食衛生
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養
尤以出生后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
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幫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
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
按時添加輔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信紙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
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后,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
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
一般在出生后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