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中醫的辨證論治為主,可適當配合抗生素及手術等治療。對癥治療。對于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手術治療應慎重。中醫辨證論治。肝氣郁結型治療宜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肝膽實熱型治療宜疏肝利膽,清熱通腑等中醫治療。
一、對癥治療
1.助消化藥物如胰酶片、復合維生素B、山楂丸等。
2.解痙藥物出現膽絞痛時,可含化硝酸甘油片或肌注阿托品、654-2等,嚴重者可同時應用解痙藥及鎮痛藥派替啶、阿法羅定、美沙酮等。
3.制酸藥物 胃灼熱反酸病例可服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胃達喜、麗珠得樂、瑞倍等藥物治療。
4.促胃腸動力藥對胃部撐脹、噯氣之病例,可選用:胃復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舒麗啟能等藥物治療。
二、手術治療
對于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手術治療應慎重,有明確的病理改變如膽囊管梗阻、膽囊排空障礙者,膽囊切除術的效果較好。但部分這類病人切除膽囊后消化道癥狀存在,治療效果欠佳,而且可使診斷治療復雜化。
慢性膽囊炎手術治療的適應證為:
l.發作時疼痛劇烈,且伴有黃疸者。
2.在膽絞痛發作時,有急性膽囊炎之癥狀或體征者。
3.慢性膽囊炎伴有膽石者。
4.經內科治療療效不好,反復發作者。
三、中醫辨證論治
論治原則:慢性膽囊炎雖病位在膽,但常常涉及肝、腎、脾、胃。膽與肝互為表里,同脾胃是“木”與“土”的特殊關系,肝與腎為“乙癸同源”.關系密切。加之病程較久,使本就復雜的關系失去常態,病雖不急不重,但卻不易痊愈。治療時要掌握:治膽勿忘肝、脾、腎,通利兼顧氣、血、陰,補不滯膩,利不傷正,才能切合 病機,提高療效。
(一)肝氣郁結型
(1)中藥湯劑: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方解:疏肝法是遵《內經》“木郁達之”之旨。用柴胡、白芍,一散一斂,疏肝解郁平肝為主; 香附、川芎,理氣活血止痛為輔;枳殼、陳皮瀉脾氣之壅滯,調中焦之運化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柴胡配枳殼一升一降,疏暢氣機,合奏升清降濁之效;白芍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滋脾,共收緩急止痛之功。肝郁解,滯氣暢,木氣條達而能疏土,則諸癥自可向愈。
(2)其他藥物:①雞骨草丸:每次4粒,每日3次。②利膽片:每次4~6片,每日3次。③復方膽通:每次2片,每日3次。④蛔蟲性膽囊炎病例應配合驅蛔治療。⑤若膽汁培養為陽性,可根據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選擇適當藥物。⑥伴結石者,參考膽囊結石的治療。
(二)肝膽實熱型
(1)中藥湯劑:肝膽郁熱者,用大柴胡湯加減;肝膽濕熱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解:大柴胡湯,以柴胡、黃芩、白芍疏郁滯之肝氣,清肝膽之郁熱;大黃、枳實瀉陽明之腑實;半夏、生姜、大棗和胃氣而止嘔。使氣滯舒,脅絡通而痛止;木火除,心神寧而寐安;陽明清,胃氣和而納增。
(2)其他藥物:以下藥物可適當選用1-2種。
1)利膽排石片:清利濕熱、利膽排石。每次4-6片,每日3次。
2)藏茵陳片:清熱解毒、利膽退黃。每次5片,每日3次,飯后服用。肝功不良者慎用,孕婦禁服。
3)新癀片: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散瘀消腫。每次4片,每日3次。因對胃有刺激,潰瘍病及有消化道出血傾向者忌服。
溫馨提示:由于慢性膽囊炎,多病程較久,纏綿難愈,而使正氣受損,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故需注意病邪之多少與正損之輕重。患者選擇中醫療法時要去正規機構,以免用藥失誤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