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常用治療方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治療目的是消滅感染并恢復患肢功能。抗生素治療和手術清創是治療的基本手段。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抗生素長期控制感染、保留假體清創、翻修(I期或II期)、關節切除成形術、關節融合和截肢。
抗生素治療一般與手術結合使用,但對于部分無法手術的病人,如老年病人、虛弱病人或拒絕手術的病人,可以長期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清創并能保留假體對醫生和患者來說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治療手段。但是治療的成功率各家報告差異很大,從0到100%不等。
選擇保留假體有幾個標準
1、出現癥狀時間短(不超過3~4周);2、革蘭氏陽性細菌,對抗生素敏感;3、假體沒有松動;4、沒有竇道;5、局部沒有大量瘢痕。不適當的保留假體清創會增加后續治療的難度。翻修是目前最常用且標準的治療方法,包括I期翻修和II期翻修。
I期翻修的適應癥通常為
病人身體健康、沒有竇道、初次關節置換術后、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有敏感的抗生素能摻入骨水泥、能夠徹底清創,不需要植骨等。II期翻修是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金標準,成功率在90%以上,適用于絕大多數病人。切除關節成形術和融合術目前已很少用于髖感染置換感染病人。極少數情況下為挽救生命,需要用截肢來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