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骨骼疾病比較重要的方法,很多患者因為該項技術重獲幸福,很多人對于人工關節置換的作用還不是很了解,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人工關節置換的治療要點吧。
人工關節置換的專業治療導航地圖
人工關節置換術用于治療哪些疾病:
(1) 嚴重的骨性關節炎;
(2) 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先天性發育畸形導致的關節炎或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Paget病,以及骨關節的腫瘤等;
(3) 出現以上疾病的患者尚需符合以下標準才適宜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①關節面骨和軟骨破壞的影像學改變;②有中度到重度持續性疼痛;③經過至少半年的保守治療,功能和疼痛無法改善。保守治療至少應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及其它類型的止疼藥物、理療、助行裝置(手杖、拐杖等)以及有意識的減少關節負荷的生活、工作習慣的改變;④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有良好的依從性;
(4) 年齡已非人工關節置換的決定性因素。最初,受限于早期的人工關節假體設計及材料磨損性能的限制,以及手術技術尚不成熟,一度認為人工關節置換只適用于65歲以上人群。 但隨著更多的新型耐磨材料在人工關節中廣泛應用,手術技術特別是翻修技術的大幅度提高,各種翻修假體設計日趨完善,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高齡人群和年輕人因為嚴重的關節疾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
術后感染注意事項:
1.發生早期感染者,術后3天體溫不僅不恢復,反而升高。關節疼痛不僅不漸減輕,反而漸漸加重,靜止時有跳痛。切口有異常滲出或有分泌物。這時應仔細檢查,不要輕易把發熱歸因于術后肺部或泌尿系等其他部位的感染所致。也不要簡單把切口滲液視作脂肪液化等一般常見的滲出。同時還應鑒別感染是位于淺表組織,還是深及假體周圍。
2.晚期感染患者,大多已離開醫院,關節腫脹、疼痛、發熱可能并不嚴重。半數患者可無發熱。表皮葡萄球菌可引起無痛性感染,僅有10%患者白細胞計數增多。血沉升高較常見,但又不具備特異性。有時把疼痛誤診為假體松動,后者的疼痛與運動有關,休息時應減輕,而炎癥性疼痛,休息時不減輕。但是有人認為假體松動的主要原因是遲發慢性感染。
早期感染,X片上可無異常表現。數周或數月后可能有陽性表現,與晚期感染相似,可見骨與骨水泥之間形成透亮帶,皮質邊緣變薄,骨膜反應呈板層樣,骨密度增加區和透亮區并存。
>>>>推薦閱讀:談什么時候用關節置換比較好
診斷性關節穿刺非常重要,細菌培養要注意嚴格操作,不要污染。如果培養陰性又高度懷疑感染者,應改變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