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全稱小兒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
腦癱早期診斷標準及診斷依據
1 腦癱早期診斷標準
⑴引起腦性癱瘓(簡稱腦癱)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⑵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⑶癥狀在嬰兒期出現;⑷有時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⑸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育遲緩。
2 腦癱高危兒診斷依據
⑴.妊娠、圍產期的高危因素,如新生兒窒息、高膽紅素血癥、低體重兒、早產兒、多胎等,需特別注意在新生兒期有無呼吸暫停、驚厥發作、肌張力低下,是否缺乏擁抱反射或缺乏手、足抓握反射,若肯定,應視為重癥障礙。
⑵.運動發育遲滯和異常。一般6個月是發現運動發育遲滯和異常的關鍵月,一旦有高危因素的嬰幼兒沒有達到正常運動發育里程碑的時候,就該警惕有無腦性癱瘓。
⑶.姿勢反射異常。除Vojta姿勢反射外,可見新生兒期的原始反射殘存。
⑷.肌張力異常和病態姿勢。4~5個月腦性癱瘓患兒可看到病態姿勢,如肌肉的異常收縮狀態,表現為肌肉的過緊張、低緊張、動搖性,以及肌肉收縮不協調。
⑸.腦干誘發電位異常。可分為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視覺誘發電位和體感覺誘發電位。其中,聽覺誘發電位能相當敏感低發現腦癱患兒聽覺神經通路中的損害,是超早期腦癱診斷的重要標準之一。視覺誘發電位提示視神經萎縮也是超早期腦癱診斷的重要參考指標。
⑹.磁共振(MRI)或頭顱CT檢查有腦的影像學異常。
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評估常用到以下幾個評定量表,這些量表的應用為疾病的診斷、康復計劃的制定和康復效果的評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