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一直是臨床上難以治愈的疾病,因為這個疾病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擔,那么如何確定是否患上的是腦癱疾病呢?下面文章將會詳細介紹小兒腦癱的診斷方法。
小兒腦癱早期的診斷標準
1.精神發育遲滯:即所謂的“智力低下”、“弱智”。是指個體在發育時期內(18歲以前),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同時伴有適應行為的缺陷,這也是腦癱的診斷方法。
2.腦癱的診斷方法:肌營養不良往往在1-2歲開始發病,患兒1歲前發育正常,1歲會走后但長期走不穩,進行性肌無力,不能跑、跳,上、下樓梯困難,蹲、起困難等,后期不能行走,關節攣縮變形。
3.遺傳代謝病:涉及體內各種物質代謝,臨床癥狀變化多樣,早期診斷十分困難。該病通常有反復加深的特點,常因飲食因素或感染誘發,常因運動發作落后而誤認為腦癱,這是腦癱的診斷方法。
4.其他:先本性肌病、遺傳性感覺運動神經病、腫瘤、腦白質營養不良等,早期也都表現為運動發育延遲或倒退,肌張力低下,以后才出現痙攣,癥狀極似腦癱,早期確診都有必然難度,須仔細鑒別,這是腦癱的診斷方法之一。
小兒腦癱的診斷有五大標準
(1)、反射異常:反射異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某月齡該消失的反射繼續存在,一是反射異常。
(2)、肌張力異常:腦性癱瘓患兒所見到的肌張力異常有肌張力低下、肌張力亢進、肌強直及肌張力不協調。
(3)、有圍產期腦損傷的高危因素:如新生兒窒息,高膽紅素血癥,低體重兒,早產兒,多胎,有新生兒呼吸困難,驚厥等。
(4)、運動發育遲緩:腦性癱瘓存在程度不等運動發育遲緩。輕者大運動發育尚可,但有精細運動發育障礙者需要注意。
(5)、姿勢異常:姿勢分靜止時與活動時兩種。靜止時姿勢異常如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四肢強直姿勢、角弓反張姿勢、偏癱姿勢等。活動時姿勢異常在肌張力低下型、共濟失調型與痙攣型最為常見,如舞蹈樣手足徐動及扭轉痙攣、痙攣性偏癱步態、痙攣性截癱步態、小腦共濟失調步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