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及青年人極少患痔瘡,但在臨床中也通常到一些嬰幼兒得了痔瘡,對此類患兒,一般以為多與先天性肛門松弛或直腸粘膜先天性下移有關。患兒有痔瘡時,常伴有另外癥狀,譬如,大便干結,呈羊糞球狀,或大便次數多,且稀溏。而年長幼兒則多伴有蟯蟲病類寄生蟲病。
因此,能夠較確切地說,嬰幼兒直腸肛門部粘膜彈性好,不易下移,加之局部血液循環好,不易引發靜脈曲張而成痔瘡。而蟯蟲病、大便次數多而稀溏或大便干結,使肛門直腸部血液循環障礙,靜脈血管團曲張,或使較脆弱的粘膜受到較大的刺激而下移,從而導致痔瘡。
對嬰幼兒痔瘡,應慎重對待。大大部分經過調整喂養方案或膳食結構,可使痔瘡自愈或減輕。如此仍不能恢復正常的患兒,可對癥用yao,解除發病的主因,爾后,施用中yao外敷。對經過各種療法仍不能好轉者,可考慮手術診斷。手術時應采用姑息療法,解除痛苦即可,以免術中對幼兒導致較大創傷,影響其發育及肛門的功能。
痔瘡的最佳防備方法是
(1)每次排便超過3分鐘的,應逐步控制在3分鐘以內(若控制在1分鐘以內,一二期痔瘡可自行痊愈)。
(2)司機、孕婦和坐班職員在天天上午和下午各做10次提肛動作。
(3)習慣性大便干燥者,在天天晚飯后(隔一小時)生吃白菜心三至五兩。
(4)便后不能及時洗浴的,蹲廁起身前,可用較柔軟的多層(2X4厘米)衛生紙夾在肛門處(半小時后拿出來即可)。這樣,在走路運動時,能使直腸靜脈迅速活躍還原,正常回流。
專家解釋說患者在發病后切忌貽誤治療時機,應前往正規專科醫院進行治療。有時癥狀就是相對可一段時間過后,癥狀明顯加重,經診斷后卻發現早已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也增大了治療難度,所以說一旦有了疾病征兆應該盡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