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復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心理障礙,往往具有強迫性格缺陷。特征為:膽小怕事,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處理事務一絲不茍,井井有條。與人交往嚴肅刻板,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
1、相信會好:別人可以,我也可以
常被迫友們問道:“我這強迫癥這么頑固,能治好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并非是盲目的樂觀,你可看看即使曾有十幾二十年強迫癥史的朋友,尋得適合的調整方式,最終康復了。別人可以,你也可以。就如我曾說的:方向和方法很重要,是通向勝利的前提。同時,信心和信念也同樣不能被忽視。你有戰勝強迫癥的內部資源,你有改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能力。只有你相信自己能好,才能激發和調動你深藏的潛力,集中火力,攻陷強迫癥的銅墻鐵壁。
2、調整信念,接受“不確定性”
有不少迫友備受強迫思維困擾是因常將它和正常的憂慮混淆了,強迫思維時常以“憂慮”的姿態招搖撞騙,暗示你:注意了,這是有可能、有必要的;不注意的話,后果會不堪設想。從性質上看,憂慮是與現實生活相關,而且時時都在改變的令人緊張和焦慮的想法,如在家的主婦會擔心開車上班的丈夫、放學未歸的孩子;而強迫思維是與現實生活不相關的、反復出現的令人痛苦的思想、想象或沖動,如:我對出現在腦中的某些想法或“萬一”感到擔心或恐懼。
強迫思維所帶來的擔心是:高度聚焦、無限放大的預測后果。“預測”蘊含了不確定性和不適感,于是迫友們會順從的執行強迫行為去確認、保證,企圖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和“不適感”。但凡有此經歷的朋友都知道,這樣只會一次次的掉進強迫癥狀的惡性循環。如果你能嘗試著這樣調整心態: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接受“不確定性”帶來的痛苦。你已穩穩地邁出了第一步。
3、除舊迎新:重修行為模式
每個人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別,如果對其進行評價,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適合或不適合。為什么你會比別人煩惱?為什么你會比別人痛苦?不是因為別的,正是你現在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已不再適合你了,需要重新整理、組建。這時,迫友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對自我方面的要求:你需要作出決定控制強迫癥狀;必須堅持較長時間的練習后,才能有抵消急于執行儀式行為的能力;為獲得最終的自由你必須忍受一段時間的痛苦。
4、接納強迫癥狀,順其自然
不再追隨或控制強迫思維;不再無止境的追問為什么是我或怎么發生的;也不再無休止的抱怨或氣餒。既然已發生了,與其質問緣由,不如接受既發的事實來探尋改善的方向和方法。接納強迫思維的恣意妄為的來去,接納強迫癥狀帶來痛苦,接納強迫癥狀會干擾你的生活和工作等,試著讓它成為你生命中的過客之一。當你給予它一定的“尊重”和自由時,你也自由了,你唯一能做的順其自然,靜候它慢慢淡出你的人生。
有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接納強迫癥狀,是接納你目前所處的狀態,而不是強迫行為或儀式行為。謹記:強迫行為和儀式行為是要果斷停止的。
溫馨提示:
以上就是關于強迫癥的治療方法介紹,希望對您和您的家人都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強迫癥心理疏導治療》《腦鎖:如何擺脫強迫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