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患有疾病的時候共同感覺就是疼痛,那么大家為何不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了解一些疾病的病因,就可以做到相應的預防,這樣不就大大減輕了疾病的發生嗎。如果大家了解直腸息肉的病因有哪些,知道了病原的所在,我們就可以去預防。
說到了直腸息肉,那么就不得不說一些直腸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直腸息肉病因繁雜,其發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組織結構異常
如幼年性息肉,即屬錯構瘤性息肉。
2、基因遺傳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常染色體顯形遺傳,病人常有家族性發病史。
3、感染
部分息肉可由細菌,寄生蟲等感染直腸黏膜,由腸道炎性病變增生而致息肉,如腸結核,腸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
(二)發病機制
1、分類
病理上常將息肉分為2類: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2、病理
(1)管狀腺瘤
最為常見,多數是單個,有蒂,直徑一般在1cm以下,在腸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黃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細顆粒,顏色接近正常黏膜,質軟;大腺瘤如櫻桃或草莓,表面有淺溝或分葉狀,色暗紅(圖2),很少癌變,鏡下形態可有不同程度改變,輕者為輕度腺體增多,上皮細胞無異常,重者不僅腺體明顯增生,上皮細胞的形態及染色也呈不典型改變,核分裂增多(圖2),進一步發展出現腺體細胞多形性,間質浸潤(圖3),即被認為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變。
(2)絨毛狀腺瘤
又稱乳頭狀腺瘤,呈絨毛狀,菜花狀突出于黏膜表面,病變范圍限于黏膜層,瘤體質地柔軟,廣基無蒂,體積較管狀腺瘤大(圖 4),鏡下絨毛狀突起呈分支狀,形成一個細長乳頭狀花冠腫物(圖5),多見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約90%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下段,易癌變。
(3)幼年性息肉
又稱先天性息肉,屬錯構瘤性息肉,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有70%~80%發生在直腸,多為單發,小于1cm,青春期后有自然消失傾向。
(4)炎性息肉(假性息肉)
發生在大腸炎性疾病的再生與修復階段,多見于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血吸蟲病等,常為多發,無蒂,體積較小,直徑很少超過5mm,是其特征(圖6A),顏色多較淺,有的亦可以有蒂,病程較長時可增大至幾厘米,鏡下見腺體變長伴有腺腔內反折,形成鋸齒樣外觀(圖6B),核分裂活性增加僅僅見于基底部,上皮細胞具有不明顯的位于基底的細胞核,胞漿豐富,充滿黏液,表面上皮下的基底膜增厚,表面上皮呈微乳頭外觀,增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多發生在直腸,多在40歲以后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加。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形遺傳性疾病,大腸內布滿息肉狀腺瘤,大小不等,可有蒂或無蒂(圖7),具有很高的癌變傾向,多在12歲以后發生。
溫馨提示
在日常中,大家都應該多注意以上引起肛腸息肉的原因,來做好其的預防工作,以避免自己受到它的侵害,造成了生活中的困擾,從而健康的享受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實用肛直腸外科治療學》、《肛門直腸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