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中另一個與結直腸癌發生有關的因素是纖維素。Burkitt和Trowell首先提出非洲黑人飲食中含纖維素較高,因而大腸癌的病死率較白人低,而白人攝入纖維素極少。但此后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卻是不一致的。這種不一致可能由于食物纖維素并非一種特殊的化學性實體,而是一個多種多樣的復合物,其惟一的共同點是來自于植物并對人的消化酶的作用具有抵抗力。不同的纖維素具有不同的生理化學特性,并可通過各種途徑影響結腸的環境和結腸黏膜。有些食物纖維素如麩糠通過結腸并無變化。另一些纖維素如果膠幾乎完全被結腸內細菌所粉碎,且大部分變為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調節結腸pH,并被結腸細胞用作主要能量來源。
纖維素對防護結腸癌發生的作用機制尚未闡明,但有下列幾種可能性:
①結腸中傳遞時間縮短,從而使腸腔內致癌原與結腸黏膜的接觸時間縮短;
②纖維素與腸腔內的致癌原結合和稀釋,從而中和了其有害作用;
③代謝膽汁酸的結腸菌種改變;
④食物纖維素在結腸內代謝為短鏈脂肪酸后使結腸內pH降低。pH的下降引起可能有害的游離脂肪酸和膽汁酸去離子化。最近Cummings報道12個國家中20個人群結腸癌的發生率與糞便量呈負相關,并指出當纖維素攝入>18g/d使糞便量>150g/d時,可預防結腸癌的發生。
動物研究和一些流行病學資料提示熱卡攝入過多和肥胖可增加各種器官癌的發生率。Tanaenbaum的早期和最近的研究都證明限制熱卡攝入和降低體重可抑制化學性誘發的腫瘤包括結腸癌。國際流行病學關系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增加熱卡消耗和增加體重都提高患結腸癌的危險性。美國癌腫學會的研究發現體重指數與結腸癌的發生率呈正相關。在居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中也看到有這一現象。但也有流行病學研究未發現體重與結腸癌之間有關系。在最近舉行的“癌腫發生中熱卡和能量消耗”的研討會中得出結論:“營養過度直接與癌腫的高危險性有關”。但必須注意到熱卡攝入、能量消耗、體重和內分泌環境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即使熱卡攝入確實增加癌腫發生,尚需判斷其主要因素究竟是熱卡、代謝率或體重的直接作用或綜合作用。引起直腸癌的原因有哪些?
根據上述情況,最近幾年中美國和其他國家都推薦一些預防癌腫的飲食要求,下列是美國癌腫學會(ACS)國立癌腫研究所(NCI)推薦的方案:
①減少脂肪攝入至總熱卡的30%以下。
②增加纖維素攝入至20~30g/d,最高達35g/d。
③包括各種蔬菜和水果。
④防止肥胖。
⑤適度飲酒。
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只是從總體來分析含纖維素食物與結腸癌的關系,并不研究特殊的纖維素。但有些研究中結直腸癌的危險性是與特殊的纖維素或特殊的含纖維食物相關,Kunes等發現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莖甘藍、花椰菜、卷心菜、湯菜對結腸癌具有防護性抵抗作用。但無法知道其保護作用是由于這些蔬菜中的纖維素還是由于所含化學預防物質如蘿卜硫素,它能刺激酶來中和自由基,動物模型中顯示特殊的食物纖維素麩糠和植物纖維素具有保護抵抗致癌原引起的結腸癌,但果膠則不能。但某些纖維素則能引起結腸黏膜的變化,表示具促進致癌過程。在實驗性誘發的結腸癌中,食用小麥麩糠、果膠可增加DNA合成、黏膜團塊和細胞移行、但燕麥麩糠則不能起這些變化。必須強調這些效應可能不一致,并可能與種族、性別或其他因素有關。考慮到食物纖維素由不同的生理化學組成,看來如果確有保護作用的話,可能對某些纖維素特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