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與腸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腹瀉往往是由腸炎誘發。在引起腹瀉的腸炎中,有三種腸炎是其中的生力軍,每年的小兒腹瀉高發季都會卷土重來。
(1) 輪狀病毒腸炎
是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1-3天,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病初1-2天常發生嘔吐,隨后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
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近年報道,輪狀病毒感染亦可侵及多個臟器,可產生神經系統癥狀,如驚厥等;50%左右患兒血清心肌酶譜異常,提示心肌受累。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后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喂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自然病程為3-8天,少數較長。
大便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長可達6天。可用ELISA法檢測病毒抗原,抗體,或PCR及核酸探針技術檢測病毒抗原。
(2) 諾沃克病毒性腸炎
主要發病季節為9月-4月,發病年齡1-10歲,多見于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1-2天,起病急慢不一。可有發熱,呼吸道癥狀。腹瀉和嘔吐輕重不等,大便量中等,為稀便或水樣便,伴有腹痛。病情重者體溫較高,伴有乏力,頭痛、肌肉痛等。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癥狀持續1-3天,糞便及周圍血象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
(3)侵襲性細菌性腸炎
(包括侵襲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鼠傷寒桿菌等);全年均可發病,多見于夏季。潛伏期長短不等。常引起志賀桿菌性痢疾樣病變。起病急,高熱,甚至可以發生熱性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粘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惡心、嘔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
糞便細菌培養可找到相應的致病菌。其中空腸彎曲菌常侵犯空腸和回腸,且有膿血便,腹痛甚劇烈,易誤診為闌尾炎,亦可并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研究表明格林—巴利綜合征與空腸彎曲菌感染有關。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結腫大,亦可產生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狀可與闌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頸淋巴結炎。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炎,有胃腸炎型和敗血癥型,新生兒和〈1歲嬰兒尤易感染,新生兒多為敗血癥型,常引起暴發流行。可排深綠色粘液膿便或白色膠凍樣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