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糞便檢查
消化不良
糞便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
結腸性腹瀉
糞便量少,含黏液、膿血。
真菌性腸炎
糞便可見真菌抱子及菌絲。
腸炎
糞便含白細胞及偶見紅細胞及吞噬細胞。
原蟲、寄生蟲性腹瀉
排除其他原因,糞便中發現原蟲、寄生蟲或蟲卵。
小腸性腹瀉或肝、膽、胰腺功能低下性腹瀉:糞便性狀呈糊狀、稀便或水樣,量多或具惡臭,糞便中不含黏液、膿血或僅含脂肪。
因感染引起的腹瀉,糞便培養可分離出多種致病菌
注意事項
糞便取材要新鮮,及時送檢。
結果為陰性時,應多次送糞便培養。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右旋木糖試驗
口服一定量的D-木糖后測定血及尿中D-木糖的濃度。
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2)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于正常。
(3)測定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
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
糞便中含氮量增加
糖類吸收不良。
蘇丹Ⅲ染色,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脂肪吸收不良。
3、結腸鏡檢查
適用于回腸末端病變、大腸病變及其他潰瘍性病變。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
適用于膽道及胰腺病變。
5、X線檢查
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了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
6、B超、CT或MRI檢查
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
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7、其他
(1)根據病情測定水分、電解質
心電圖檢查了解血鉀情況
低鉀
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現U波,有時與T波融合。
嚴重低鉀
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速,個別重癥有心室纖顫。
(2)驚厥
測血清。
(3)重癥或不易判斷者
測血清鈉、鉀、氯化物和血氣分析,或測二氧化碳結合力。
二、鑒別
區別不同病原所致腹瀉
1、耶氏菌腸炎
癥狀
腹瀉、發熱、及腹部絞痛,約25%患兒便中帶血。
多數患兒呈自限性,數日后自愈。
2、空腸彎曲菌腸炎
病例有逐漸增多趨。平均潛伏期3~5天,如感染量小,潛伏期延長。腹瀉前可有發熱、腹痛等前驅癥狀,偶可出現敗血癥、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本病發病季節性不明顯,以1~3歲最多,大便常帶血,鏡檢可見白細胞。確診依靠細菌學檢查,恢復期血清抗體明顯升高。
3、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多繼發于口服大量廣譜抗生素后。
癥狀
嘔吐、發熱、腹瀉。嘔吐常在發熱1~5日前出現。腹瀉每日可達10~20次或更多。
體液丟失多,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癥狀重,甚至發生休克。
大便癥狀
初期大便呈黃綠色,3~4日后變為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大便中常見灰白色片狀偽膜,將少量大便放在生理鹽水內,偽膜漂浮水上。
大便粘液涂片
多數膿球和革蘭氏陽性球菌。
培養
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