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證。“咳”指肺氣上逆,有聲無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無聲,多聲痰并見,故并稱咳嗽。中醫對咳嗽進行了辯證分型,熱咳為其中之一,分別是:
①外感咳嗽:外邪束肺,肺衛不宣,肺失肅降而致咳嗽。
②風寒咳嗽:咳嗽聲重,咽喉作癢,咳痰稀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形寒無汗,肢體酸楚,苔薄白,脈浮緊。
③風熱咳嗽:咳痰粘稠,身熱頭痛,汗出惡風,苔薄黃,脈浮數。
④燥熱傷肺:干咳無痰,咽痛喉癢,舌紅苔黃,脈浮數。
⑤內傷咳嗽: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⑥痰濕阻肺:咳嗽粘痰,胸脘作悶,神疲納差,苔白膩,脈濡滑。
⑦肝火爍肺:氣逆咳嗽,引脅作痛,面赤咽干,苔黃少津,脈弦數。
⑧肺虛陰虧: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兩頰紅赤,神疲乏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其中風熱咳嗽就是熱咳,熱咳通常因風熱犯肺,入里化熱,熱灼津液,肺失清肅所致,其癥狀表現為痰色黃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發熱重惡寒輕,咽喉腫痛,有汗,流濁涕,苔薄黃,脈浮數,燥邪犯肺之表證,發熱而惡風,口鼻干燥,舌苔薄黃,脈浮數。燥邪傷津,癥見口鼻干燥,吐痰量少而粘,難以吐出,燥邪犯肺,使肺氣失于宣發,而見咳嗽。初期氣管壁會有化膿樣痰的分泌,會咳出黃色、綠色濃痰。數日之后病情減輕不再有膿樣痰分泌,但局部仍有紅腫,氣管喉頭仍覺很癢,咳嗽變為無痰。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粗啞,痰黏稠或黃,不易咯出,舌紅,苔黃為主要證候特征。外感熱咳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惡寒發熱等表證。
溫馨提示:熱咳的治療當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主,可選用麻杏石甘湯加減,藥取麻黃、甘草各3克,石膏10克,桑葉、菊花、杏仁、前胡、連翹、大力子、貝母、桔梗、竹茹各5克,水煎服,每日劑。中成藥可選用止咳枇杷露、蛇膽川貝液、三蛇膽川貝露等。還可進行藥浴得以改善,其方法為:麻黃、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將上方如上法水煎取汁足浴,每次~30分鐘,每日~3次,每日劑,連續3~5天。可清熱宣肺,止咳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