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癥狀的輕重決定于產生貧血發展的速度,對于緩慢出現的貧血由于人體的適應和代償,癥狀相對要輕得多。治療貧血首先要了解造成貧血的具體原因,病因性治療尤其重要,如果經正規治療之后療效不佳者,應進一步檢查之后再制定治療方案。
貧血雖然臨床表現多樣化,但與脾胃功能關系最為密切。中醫稱“脾為后天之本”,即是脾的健運功能正常,水谷精微不斷吸收,化生氣血,營養全身。故采取健脾益胃的保健按摩方法,對貧血有良好的療效。
按摩治療貧血的九大穴位
1、理三焦
坐或臥位,兩手十指相交叉,橫置按于膻中穴(胸上,兩乳頭連線中點),兩掌根按置胸內側,自上而下,稍用力推至腹盡處,計推20次。
2、揉血海
坐位,雙手拇指分按于兩側腿部的血海穴(大腿內側,膝關節內上方約2寸,屈膝時肌肉隆起處)上,作旋轉按揉1分鐘。
3、蕩胃腑
坐或臥位,以右手掌按置于中脘穴(臍上正中4寸處,劍突與肚臍之正中)上,先用掌根稍用力將胃脘向左推蕩,繼之再以五指將胃脘稍用力推蕩向右,往返計作10次。
4、攪滄海
舌在口腔上、下齒齦外周從左向右,從右向左各轉動10次,產生津液分3口緩緩咽下。
5、疏肋間
坐位,兩手掌橫置兩腋下,手指張開,指距與肋間的間隙等寬,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臍水平,重復10次。注意手指應緊貼肋間,用力宜均勻,以胸肋有溫熱感為好。
6、摩脘腹
雙掌相疊,置于神闕穴,即臍眼,先逆時針,從小到大摩脘腹30圈,然后再順時針,從大到小摩動30圈。
7、按三里
雙手食、中指相疊,按揉足三里穴(人體強壯穴,膝關節臏骨下,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50次。
8、振中脘
坐或仰臥,雙掌相疊于中脘穴處,以振動手法操作1分鐘。
9、分陰陽
坐或仰臥,兩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攏,中指相對于劍突下,全掌緊按皮膚,然后,自內向外,沿肋弓向脅肋處分推,并逐漸向小腹移動,共操作10次。
溫馨提示:貧血會使你感到氣短、虛弱、眩暈、眼花和明顯的乏力。因此在治療期間患者需要足夠的休息時間,爭取每晚睡眠至少8小時,此外白天也可以有1到2次短時小睡。這是屬于貧血的治療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參考文獻:《貧血的中醫調補》《貧血科學防治新理念》《貧血的實驗室鑒別診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