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所說,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多是多發性的,所以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在現在大多數病因尚不明了的情況下,預防工作更是要及早開始,力求細致。有專家研究指出,先天性缺陷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們自我保健意識不夠,所以,預防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應從孕前及孕期開始。
孕前保健很重要,想要寶寶的夫婦應該實施嚴格的預防措施:孕前合理膳食、禁煙限酒,遠離有毒有害物質,適量補充葉酸;女性應在妊娠前適當增加營養,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抗病能力;長期接觸放射線或接受放射線治療者,要在脫離放射線半年后再妊娠;經常接觸各種農藥、化學藥物的女性應加強防護措施;不用或少用四環素、磺胺和激素類藥物,不用含激素的化妝品。
孕期按時進行產檢,對胎兒是否患有遺傳性疾病和先天缺陷及時做出診斷。
此外,建議糖尿病、癲癇等病的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決定是否懷孕以及懷孕的時間。
早發現,早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主要分為兩大類:紫紺型及非紫紺型。紫紺型即出生后嬰兒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現青紫,尤以哭鬧時明顯;非紫紺型嬰兒早期無癥狀,往往在查體時發現心臟雜音,經超聲波檢查后確診。
為了盡早發現異常,年輕父母應注意以下情況:
如果新生兒出生時體重較輕,早產、臨產時有過窒息,經搶救后發現面色青紫或有心臟雜音,應考慮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
觀察嬰兒出生后皮膚是否持續紫紺;孩子是否反復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是否經常感冒,呼吸道、支氣管、肺部有無反復感染;喂奶是否困難;平時呼吸是否急促;是否發育遲緩、消瘦、多汗。
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吃奶、進食、啼哭或排便時,常有發作性缺氧、呼吸困難、青紫加重,甚至出現抽風而失去知覺,嚴重的患兒可發生突然死亡,這種情況往往出現于出生后三四個月。
患兒稍稍長大一些后,學爬行及端坐的時間比正常孩子晚,獨立站立的時間也短,睡眠時喜歡側臥位,同時胳膊和腿都彎曲著,像一只“大蝦”;等年齡再大一些的時候,在跑、跳或游戲時,體力明顯不如同齡兒童;有的患兒活動一會感到疲勞后,喜歡下蹲片刻再起來活動,而活動一段時間后又得蹲下來休息,醫學上稱之為“蹲踞現象”,這種姿勢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減輕心臟負擔,改善缺氧狀況;有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出生時并無青紫,長大后才逐漸出現,同時手指和腳趾的末端增粗呈鼓槌狀,稱為“杵狀指”。
不論是何種表現,一旦出現異常,都應該去醫院接受詳細檢查,包括胸部X線攝片、心電圖、超聲波心動圖等輔助檢查,這樣才能做出明確的診斷。一般情況下,患有嚴重先心病的小兒在嬰兒期(1歲以內)就可表現出癥狀,如果到了3歲還未表現出什么癥狀,那么即使有先心病,也是輕微的。心臟手術既有危險也有很大的希望,至于是否做手術、何時做,請家長一定聽從醫生的建議。有條件的話應該到專業的心臟病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可疑癥狀
哭聲低微,聲音嘶啞,哭鬧或者活動以后容易氣喘。
呼吸急促,吃奶無力,喂奶時常有嗆咳、拒食現象發生。
胃口小,生長發育不良。
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多汗,劇烈活動或哭吵后唇周發紫。
抵抗力弱,容易患感冒、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病,且患病后不易恢復。
居家護理須注意
由先天性心臟病的癥狀來看,患兒的身體發育遲緩、體力不足,因此要格外重視患兒的居家護理。
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既要增強鍛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又要適當休息,避免勞累過度,如果患兒能夠勝任,應盡量和正常兒童一起生活和學習,但應防止劇烈活動,同時教育孩子對治療疾病抱有信心,減少悲觀恐懼心理。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飲食,以增強體質,進食避免過飽,有時喂養患兒比較困難,吸奶時容易氣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嘔吐和大量出汗,故喂奶時可用滴管滴入,以減輕患兒體力消耗。
室內空氣要流通,冬天應定時打開窗戶,以加強空氣對流,有持續青紫的患兒,應避免室內溫度過高,導致患兒出汗、脫水。
青紫型心臟病患兒須給以足夠的飲水量,以免脫水導致血栓形成。
保持大便通暢。青紫型患兒注意大便時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禁止大量輸液,如必須輸液時,滴液速度須緩慢,以防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力衰竭。
平時心臟功能和活動耐力都較好的患兒,應當按時接受預防接種,并在接種后多觀察全身和局部反應,以便及時處理。
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體質弱,易感染疾病,尤以呼吸道疾病為多見,且容易并發心力衰竭,故應仔細護理,隨著季節的變換及時增減衣服,如果家中有上呼道感染疾病出現,應采取隔離措施,平時盡量少帶患兒去公共場所,在傳染病好發季節尤其要及早采取預防措施。
避免患兒情緒激動,盡量不使患兒哭鬧,減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有時患兒在行走或玩耍后會主動蹲下片刻,那是因為蹲踞后可使缺氧癥狀得到緩解,此時切不可強行將患兒拉起。
一旦發現患兒有氣急煩躁、心率過快、呼吸困難等癥狀,可能發生心力衰竭時,應及時送醫院就診。
如果孩子已經罹患先天性心臟病,那么請父母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要再互相指責和埋怨,這對寶寶的病情毫無益處,大家應該互相勉勵,積極與醫生配合,讓小寶寶得到最好的、最合適的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