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腎結核早期病變局限于腎皮質,結核菌首先經血行播散至腎小球毛細血管網并在此形成微小結核灶。其主要病理改變是結核結節和結核肉芽腫的形成,與其他組織、器官結核并無不同。此時病人雖然尿已呈酸性,有鏡下血尿,尿中偶能找到結核菌,但無臨床癥狀,尿路造影檢查亦正常。因此,早期腎結核又稱為病理型腎結核。少數情況下因細菌數量大、毒性高而機體抵抗力弱,細菌可經腎小球濾過后到達髓襻,或經血運到達腎髓質。此時泌尿系結核癥狀病人開始出現臨床癥狀,稱為臨床型腎結核。其病理反應主要位于腎髓質及腎乳頭,表現為破壞性病理改變。結核菌到達腎髓質后大量繁殖,破壞周圍腎實質。結核結節相互融合,中心發生干酪樣壞死、液化,形成閉合性膿腫;極少數嚴重者腎實質大部或全部被膿腫取代,形成結核性膿腎或腎積膿。病變向腎外擴展則產生腎周寒性膿腫或竇道。
隨著病情發展,腎出現病理性修復反應,表現為纖維化和鈣化(鈣鹽沉著)。①纖維化:會造成腎內動脈狹窄、內膜增厚,致使腎皮質缺血、萎縮。腎盂和腎盞纖維化時,其管壁增厚、攣縮,導致腎盞頸或腎盂輸尿管連接處產生瘢痕性狹窄,而使得尿流不暢,腎盂、腎盞內壓增高。②鈣化:多發生在膿腫表面,其內部仍喊有大量結核菌。泌尿系結核癥狀病變晚期腎常因實質破壞和瘢痕收縮而萎縮,表面高低不平,腎功能大部分、甚至完全喪失。
2、輸尿管結核最常見于下段,尤其是輸尿管膀胱連接處,其次是上段,中段很少見,少數情況下可雷界輸尿管全程。
3、膀胱結核最先出現在同側輸尿管開口附近,最初表現為粘膜充血、水腫等一般炎性反應,并有水皰樣改變,粘摸下常形成結核結節。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潰瘍、肉芽腫和纖維化。晚期病變深達肌層,導致逼尿肌纖維化而失去伸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