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梗阻的部位、性質及產生的速度不同,臨床病象也就不同。引起泌尿系梗阻的原發病若比較易于發現,如泌尿系結石、腫瘤等,臨床上便很少出現腎積水的病象。
小兒腎盂的容量隨年齡而異,1歲左右約為1~1.5ml,5歲以內小兒約每歲增加1ml,以后逐漸接近于成人約為5~7ml,故只有腎積水達到較嚴重程度時,才會出現腹部腫物或腎功能衰竭的病象。
下尿路梗阻時引起排尿困難、尿頻和尿不盡感,雖有雙腎、輸尿管積水,但無臨床表現。上尿路梗阻本身并無病象如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異位血管壓迫等所致腎積水達數百毫升,甚至可達1000~2000ml,則出現腹部腫物。
腎積水的另一類表現是間歇性梗阻引起間歇性腎積水。當尿液積滯時,可有腰腹部酸痛或脹痛、惡心、嘔吐、尿量減少。當梗阻緩解后則疼痛消失,排出大量尿液。腹部檢查有時可觸及腫物。
由于腎積水可無自覺或客觀癥狀,潛在進行性雙腎病變可引起尿毒癥。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貧血等,并可伴有高血壓。
幼兒尿路梗阻可表現為尿失禁,夜尿癥(下尿路梗阻表現為充溢性尿失禁,而上尿路梗阻巨大腎積水有大量尿排出時也可有尿失禁及夜尿)。
尿道狹窄并發尿道炎時可引起慢性附睪炎,尿道感染嚴重時并發尿道周圍膿腫,膿腫破裂形成尿瘺。此外,腎積水最初的表現可以是急性泌尿系感染或生長遲滯,如果沒有注意到梗阻的因素,則會延誤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