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了,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是一輩子的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好,還會引發別的并發癥。如果糖尿病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可以減少并發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治療措施得當的話,也會延長患者的壽命。因此,對于這種病,首先要自己了解相關的癥狀常識,學會自我診斷,才能及時的確診治療。那么,如何自我診斷糖尿病呢?下面是詳細的介紹。
糖尿病的自我診斷依據
1、過于肥胖或消瘦,且有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者的糖尿病多在中年以后發病,多屬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消瘦者的糖尿病多屬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故物質代謝紊亂,人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這類病人常常伴有酮癥酸中毒,起病多在青少年時代,常有明確的糖尿病家族史。
2、肺結核久治不愈或中年以后患肺結核
糖尿病患者極易井發肺結核(【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侵及許多臟器,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全身抵抗力降低;使結核桿菌容易入侵;因血糖升高,又給結核桿菌生長提供了良田沃土。所以肺結核久治不愈,應該考慮是否有糖尿病。
3、疲乏無力或四肢及腰背酸痛、麻木
物質代謝紊亂使能量不足,加之可能伴有酮癥酸中毒,病人可感疲乏無力。血糖增高可致肢體及周身微血管及神經受損,故病人常有四肢及腰背酸痛、麻木。
4、多食、多飲、多尿伴體重下降(三多一少)
由于病人胰島素缺乏,血糖不能充分利用,高血糖反過來又刺激胰島素分泌,故病人常饑餓多食;增高的血糖從尿中排出,影響腎小管對水分的回收,故尿量增多;多尿導致失水,致使病人煩渴多飲;胰島素缺乏,機體代謝失常,能量利用減少,出現負氮平衡,加之水和電解質大量丟大,使病人體重下降。
5、皮膚易生癤、癰
糖尿病患者極易生瘡,而且不易愈合,其原因是:一是機體抵抗力差;二是皮膚微血管及末梢神經的糖尿病性損傷使局部防御機能減低;三是血糖增高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
6、周身或下肢浮腫
糖尿病可促進腎動脈粥樣硬化,并可導致腎小球硬化及腎盂腎炎等,故晚期糖尿病患者可并發糖尿病性腎病,出現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及高度浮腫。
7、反復感染
糖尿病患者極易合并泌尿系、膽道、胰腺、肺部的感染,與易生癤、癰原因差不多。
8、較早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這是因為糖尿病可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心臟微血管普遍受損,心肌本身也可發生糖尿病性改變之故。
9、月經失調或羊水過多、巨大胎兒、早產死胎及畸胎等
血糖升高使神經受損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月經失調。血糖高時還可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使孕婦出現各種并發癥。
10、較早發生腦動脈硬化癥、腦血栓形成或腦出血
腦血管病變也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原因是糖尿病促進了腦動脈粥樣硬化,且糖尿病病人大多伴有高血壓。
11、視力下降
糖尿病可致眼部病變,包括眼底滲出、出血,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及白內障發病率上升。
12、尿招螞蟻、尿粘鞋底、尿有爛蘋果味
由于尿里有糖,所以在野外排尿時,可招來螞蟻吞食;若在室內濺于便池外則有粘鞋底的感覺,甚至吱吱作響;糖尿病出現酮癥時,酮體散發出的氣味近似腐爛的蘋果味,此時患者多伴有厭食、惡心、嘔吐、腹痛,甚至昏迷。
13、間歇跛行或足趾干性壞疽
糖尿病可引起肢體動脈粥樣硬化及局部微血管病變,導致肢體動脈血液循環障礙。肢體缺血則疼痛,特別是行走后會更為明顯,休息片刻可自行緩解。遠端缺血可致足趾缺血壞疽,最后干枯、脫落。
14、陽痿
糖尿病可致陰莖動脈粥樣硬化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有這些都可引起陽痿等性功能障礙。
15、女陰瘙癢
女性頑固性外陰搔癢,在除外霉菌及滴蟲感染之后,應想到糖尿病的可能,這是因為血糖對局部刺激所致。
糖尿病自我診斷注意事項
1、在進行糖尿病的自我檢查前,受檢者要精神放松,最好休息5分鐘,排空膀胱,不飲酒、咖啡和濃茶,并要停止吸煙。
2、室內要保持安靜,室溫最好保持在20℃左右。
3、糖尿病的自我檢查前,先將血糖計袖帶內的氣體排空,再將袖帶平整縛于上臂,不可過松或過緊,以免影響測量值的準確性。
4、氣袋中部對著肘窩的肱動脈(大部分血糖計都在袖帶上標出了這個位置),袖帶下緣距肘窩2—3厘米。受測手臂應放在與右心房同一水平(坐時手臂應與第四肋軟骨在同一水平,臥時放在腋中線水平),并外展45度。測壓時不講話,不活動肢體。
5、第一次測量完成后應完全放氣,至少等1分鐘后,再重復測量1次,取兩次的平均值為所得到的血糖值。
6、如果要確定是否患糖尿病,最好在不同時間里測量,至少有3次。
7、自測血糖應準備一個記錄本,記錄的內容包括測量的日期、時間、測量值等,以備日后查詢。糖尿病化驗單查詢>>>
8、如果需要每天觀察血糖變化,糖尿病的自我檢查應在同一時間,采用相同體位,用同一血糖計測量同一側手臂的血糖,這樣測得的結果才更為可靠。
溫馨提示:糖尿病的自我診斷很重要,可以及時的發現疾病的早期癥狀。如果不幸患上糖尿病,在治療過程中,必須以飲食控制,運動治療為前提。糖尿病人應避免進食糖及含糖食物,減少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適量進食高纖維及淀粉質食物,進食要少食多餐。運動的選擇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應盡可能做全身運動,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礎上應用適當的胰島素增敏劑類藥物或是其他降糖藥,才能達到長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參考文獻:《國際糖尿病學術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