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節,乍寒乍暖,容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病。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流行性腦膜炎。
流行性腦膜炎(簡稱“流腦”)大約每3~5年出現一次小流行,每8~10年發生一次大流行,形成一種周期性流行的現象。近20年來,由于采取了積極防治措施,周期性的全國性大流行沒有出現。但局部性流行及散發病例仍不斷發生,因此絲毫不能放松警惕。
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從出生后幾天的新生兒到70多歲的老年人均可受感染,而以1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較多。流腦主要發生在冬未春初,尤其是2~4月份。原因是此期氣候多變,日夜的氣溫變化相差很大,人們的鼻咽部抵抗力弱,病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加上天寒地凍,人們在室內活動增多,病菌借咳嗽飛沫傳播,更增加傳染機會。 病菌進入人體后,發病與否,取決于人體與病菌斗爭的誰勝水負。如果人體健康,有免疫力,則不發病。如體弱免疫力不足,病菌在人體的進程為開始停留在鼻咽部,繼而進入血液,以后到達腦膜。
患者的癥狀由病菌侵犯作崇始可劃分三個階段。病菌在鼻咽部繁殖時,可產生上呼吸道炎,患者可有流鼻涕、咽喉疼痛和咳嗽。病菌侵入血液時,病人高熱、寒戰;皮膚可出現出血點,開始時玫瑰紅色,很快變為紫紅色,可為針尖大小或指甲大小;手足冰冷,脈搏增快,血壓也可下降。病菌到腦膜后,患者表現為劇烈頭痛,頻頻嘔吐,頸項強直(脖子發硬),屈頸時下頷不能觸到胸部。由于病情發展往往迅速,上述三個階段常常不易明顯區分,病情嚴重者會出現皮膚大片出血紫癜、休克、抽搐、昏迷等。搶救不及時會很快死亡。
怎樣才能及時診斷流腦呢?第一,流腦早期診斷的最重要體證是出血點和淤斑,冬春季節,如遇病人突然高熱,就應該及早在患者全身皮膚、口腔黏膜、眼結合膜上,仔細察看有沒有出血點,如果發現,哪怕出血點只有一兩個,小如針尖,電應警惕此病的可能,第二,流腦發病的最主要癥狀是頭痛和嘔吐,往往在發病不到24~48個小時即出現,頭痛一般都較為劇烈,嘔吐常是噴射狀的。第三,嬰幼兒流腦的病證與成人有所不同,發病從發熱開始之后,常表現為拒食、嘔吐、嗜睡、煩躁、神志呆滯、雙眼凝視,容易發生驚厥、昏迷,頭頂部囟門往往會飽脹或隆起。個別年老體弱者可能發熱不高,如疏忽會延誤診斷。
流腦病死亡率較高,直至20世紀初流腦在美國和德國發生大規模流行時,患者雖不能說九死一生,但病死率仍高達70%,令人觸目驚心。自使用磺胺藥和抗生素以后,至今殘廢率下降至5%左右。但此病對嬰幼兒和老年人仍有較大危險性。所以對流腦患者必須爭取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