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囊腫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為發生上的問題,后者多因外傷、炎癥等引起蛛網膜廣泛粘連的結果。先天性蛛網膜囊腫是腦脊液被包圍在蛛網膜內所形成的袋狀結構,不與蛛網膜下腔相通。繼發性者由于蛛網膜粘連,在蛛網膜下腔形成囊腫,內含腦脊液。好發于小顱凹,也見于枕大池,四迭體周圍腦池和鞍上池等。顱內蛛網膜囊腫按病因不同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及感染后蛛網膜囊腫三型。
先天性蛛網膜囊腫
先天性蛛網膜囊腫為常見類型,其發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測:①Starkman等認為本癥發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發育時,有小塊蛛網膜落入蛛網膜下腔內發展而成。即囊腫位于蛛網膜內,鏡下可見蛛網膜在囊腫四周分裂為兩層,外層組成囊腫表面部份,內層組成囊底,在軟腦膜與囊底之間仍有一蛛網膜下腔。蔣大介發現囊壁表面部份亦由兩層蛛網膜組成,即囊腫全部位于蛛網膜下腔之中。②許多人認為在胚胎發育時,由于脈絡叢的搏動,對腦脊液起泵作用,可將神經組織周圍疏松的髓周網分開,形成蛛網膜下腔,如早期腦脊液流向反常,則可在髓周網內形成囊腫。③因本癥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異常,如囊腫內有異位脈絡叢、大腦鐮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顳葉及頸內動脈缺失等,均證實本癥發生基本原因為腦發育不全所致。
蛛網膜囊腫不斷增大的原因目前亦無統一意見,可能是:①囊腫壁有小孔與蛛網膜下腔相通,腦脊液自此孔不斷流入囊內,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顱底動脈搏動,使囊腫逐漸增大。亦可能某種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顱內壓增高。②囊內有異位脈絡叢,分泌過多的腦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腫與蛛網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內、外滲透壓差異引起囊腫逐漸增大。④囊內或囊壁上靜脈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網膜囊腫
腦膜炎后因蛛網膜局部粘連而形成囊腫,囊內充滿腦脊液。大多為多發性。多見于兒童。常見于視交叉池、基底池、小腦延髓池、環池等處。腦脊液循環通路受阻。
損傷后蛛網膜囊腫
又稱軟腦膜囊腫。其發生機制為損傷造成顱骨線形骨折,伴硬腦膜撕裂缺損,其下方蛛網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網膜周圍邊緣處粘連,引起局部腦脊液循環障礙,致局部蛛網膜突至硬腦膜裂口及骨折線內,在腦搏動不斷沖擊下漸形成囊腫,使骨折邊緣不斷擴大,稱為生長性骨折。囊腫可突于頭皮下,同時亦可壓迫下方的腦皮層。囊內充滿清亮液體,周圍有疤痕組織。如外傷時軟腦膜破損,則腦組織亦可疝入骨折處,并有同側腦室擴大,甚至形成腦穿通畸形。本癥多見于嬰幼兒。
溫馨提示:蛛網膜囊腫是腦組織與其附屬物形成囊性腫物,包括蛛網膜囊腫、枕大池,四蝶體周圍腦池和鞍上池囊腫等。在占位性病變形成期,腦組織受到囊腫體積脹大壓迫,產生系列性的壓迫性癥狀。其中發生眼瞼下垂形成的眼裂變小、麻痹性內斜視、肢體功能障礙等頗為常見。出現蛛網膜囊腫后要積極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造成終身遺憾。